
16年前,一支專門從事水中兵器鑒定試驗的部隊——海軍某試驗區研究所,在人民海軍的序列中誕生。
16年來,這支部隊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從我國第一套現代化聲吶裝備到第一艘艦用水聲對抗裝備,幾乎所有海軍主戰艦艇的聲吶系統、反潛武器系統和水聲對抗系統,都是從這里領取走向深海大洋的合格證。
海上試鋒16載,該試驗區研究所官兵用獻身強軍使命的實際行動,為人民海軍現代化武器裝備列陣大洋開辟航道。
靶場就是戰場
南方某海域,某新型潛艇武器系統試驗即將展開。
新系統的鑒定,風險很高。試驗前,就連工業部門的專家心里都沒底:盡管方案在理論上可行,但海上情況瞬息萬變,他們建議采取較為保守的做法。
當經過修訂的最終方案出臺后,大家驚訝不已,研究所在原有方案上又加了“料”,多項試驗指標直奔一個目標而去——實戰。
“靶場就是戰場!”幾天后,隨著海面上傳來的陣陣巨響,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現場頓時沸騰,所有參試人員淚灑征衣——他們再次創造我軍潛艇武器試驗的新紀錄。
把靶場當戰場,這樣的場面在該試驗區一次次上演。當年,某型潛艇進行發射魚雷攻擊多個目標試驗時,研究所參試干部橫下一條心:未來仗怎么打,新型作戰武器就怎么試!在復雜多變的海況下,他們硬是按實戰要求試出新武器的邊界值。有人驚嘆,你們是在拼命。他們卻說,我們是在打仗。
這些年,試驗區研究所官兵以打仗為標尺,讓每一份試驗結果都經得起嚴苛的實戰檢驗,創造了10多項國內潛艇作戰系統試驗的新紀錄。
用好一票否決權
這是一次緊張激烈的試驗研討會。
2006年5月,該試驗區研究所組織某型艦載聲吶裝備報警功能試驗時,工業部門一位知名專家拍著胸脯說:我們已多次進行相關試驗,技術上絕對可靠,靶場試驗一個航次通過即可判定合格。
“不行,必須進行‘大樣本’試驗,1次不通過就不能放行!”這種試驗做法容易出現偶發性失誤,工業部門不認同試驗方案。一時間,大家展開激烈爭論。有人善意提醒:相關廠家和專家給過靶場很多支持,以后還要長期合作,雙方各退一步吧。
“今天我們讓一步,明天戰場上就可能丟掉一條戰艦!”在研究所的堅持下,該型設備歷經重重考驗,最終順利過關。
水中武器能否最終定型,走向未來戰場,該試驗區研究所擁有一票否決權。對于手中這寶貴的一票,他們始終堅持用試驗數據說話。為了試驗鑒定的結果更貼近實戰,他們每次試驗前都要派人深入作戰部隊、工業部門和科研院所學習求教,掌握武器的技戰術運用和作戰流程,調研作戰需求。
那年,某型聲吶裝備轉入靶場鑒定驗收時,負責驗收的年輕工程師孟華發現,設計沒有充分考慮不同海域環境的特性。雖然該系統出自權威專家之手,但該研究所最終的試驗方法、鑒定結論讓對方心服口服。
長期從事水中兵器試驗鑒定,讓該試驗區研究所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經驗。他們及時進行系統的總結梳理,編寫出10多萬字的教材資料,其中涉及多型水中兵器基本理論、操作規范、使用細則、戰術技術運用等多個方面,他們全部無條件提供給部隊使用。
把愛寫在大洋深處
“小崔,回去看看吧,這里有我們!”
一次試驗前夕,該試驗區研究所領導一番話,讓某研究室主任崔滋剛眼睛濕潤了——
崔滋剛的弟弟發生車禍身亡,備受打擊的父親突發重病,家人接連催他回家看看。此時,他已經鉚在試驗海區近半年了。
長時間的沉默過后,崔滋剛抬起頭堅決地說:“我是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必須一直堅持到試驗結束!”這是我國新一代潛艇首次深潛試驗,意義重大。為了籌備此次試驗,崔滋剛帶著項目團隊已準備了一年多。試驗中,對所有方案了然于心的崔滋剛多次在關鍵時刻準確作出決策,圓滿完成潛艇深潛、大深度發射魚雷等試驗任務。
他們深愛著家人,為什么卻屢屢給家人開出一張張“欠條”?年輕的工程師金彥豐,從承擔某項試驗任務開始,就一直工作在海上。女兒出生時,他奮戰在北疆的海試場上,女兒“百日”,他又轉戰在南國的大洋深處,直到女兒出生5個多月、開始“咿呀”學語時,他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孩子。
把愛寫在大洋深處,道是無情卻有情。3年來,該試驗區研究所先后有20多名科技干部在孩子出生、親人罹患重病、家庭遭受意外變故時,堅守在深海“龍宮”,奮戰在試驗一線。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