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瑞軍 茍廣斌 陳玥旻
一年多時間,受理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10萬多件(次),定時辦結超過3萬余件(次),辦結率98.6%。
這,就是“24小時不下班的政府”——定西民生平臺,為全市人民交出的一份民生答卷。
“定西民生平臺”因其回應老百姓訴求“不漏、不推、不堵”而成了百姓口中的熱詞兒;也因其獨創的24小時服務,電話、短信、網絡三位一體的“立體”受理方式,成了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而受百姓真誠點贊的“定西模式”。
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在督查定西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情況時,高度評價民生平臺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他說,黨員干部工作中是否存在“四風”問題,在平臺上都能如實反映,“要充分利用好民生平臺這一有效載體,為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打下堅實基礎。”
不漏:聯系群眾“零距離”
一條不漏,是電子民生平臺打造“24小時服務”的初衷。
在民生平臺,10名“民情信使”為暢通民情通道“連軸服務”,梁晶便是其中一位。
“為了不漏接任何一個電話,不漏掉任何一條民聲訴求,保障24小時服務,我們10名接線員,分成三班倒。”作為接線班長,梁晶領著大伙兒兢兢業業奮戰在電話這頭。
平臺在全市設一個中心,進行統一受理、統一考評、統一管理,并通過覆蓋市、縣區所有部門、鄉鎮的1000多個政務專網用戶終端,進行網上批轉辦理,既提高了辦事效率,又節約了行政成本,實現了民情民意的暢通。
電波這頭,是焦慮的百姓;電波那頭,是解決問題的政府。溝通的是百姓的心事,連接的是政府“零距離”的服務。
定西市安定區內官鎮泉坪村村民王世忠是個熱心腸。3月12日,他散步時發現村里一段高壓線網快掉了,車輛、人員一旦觸碰,后果不堪設想。于是他抱著試一試的心理撥通了“12345”熱線。很快,河灘供電站技術人員來到村里進行維修,及時消除了隱患。隨后,技術員向他作出面對面答復,并對他及時反映問題表示感謝。
幾天后,他又接到了“12345”話務員詢問對辦理結果是否滿意的電話,老王連說:“滿意、滿意!這樣的政府我必須點個贊。”
“政府就在百姓身邊,這就是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最好寫照。”撥打過平臺熱線的市民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體會:以前是民要辦事,現在是為民辦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定西市委書記張令平說,有了民生平臺這一渠道,我們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確了,才會真正做到察政失、知民需、解民憂。
不推:方便群眾“零公里”
一條不推,是民生平臺對百姓的承諾。
民生平臺開通以來,受到越來越多百姓的擁護,特別是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通過“開門納諫”,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知曉率和參與度不斷提高。
一組數據顯示:僅2月9日至3月28日,平臺共受理群眾訴求6327件,日均受理量和有效轉辦量分別增加39.8%和52.8%。
3月16日下午,通渭縣榜羅鎮一位農民帶著一封感謝信出現在定西日報社。他說,一個電話,使他80多歲的老母親在今年3月終于如愿以償拿到了低保。“是民生平臺讓我相信,黨和政府一定會為老百姓謀福利。”
定西山大溝深。一個電話、一個短信,不用跑路,就能反映訴求、解決問題。這樣的“零公里”便捷服務,群眾交口稱贊。據統計,2013年,民生平臺日均受理量為180件次,2014年1-2月日均受理235件次。
通過民生平臺,百姓的困難得到了解決,投訴受到了處理,建議得到了采納。“12345,有事找政府”已經不再是句口號。
有群眾反映所在社有“富人吃低保”的不公現象,且“村支書有向低保戶收錢”的嫌疑,但電話稍后便掛斷了。接到這一線索,平臺話務員2小時內便將該情況反映到鄉上。鄉上調查后發現問題基本屬實,不僅對有關人員進行了處理,而且對全鄉低保進行了“回頭看”,促進了“陽光低保”的運行。
“12345”熱線中,有人因為隔壁飯館的噪音和污染打熱線,有人反映綠化帶傾倒液化氣殘渣污染環境,有人不會使用“戶戶通”打熱線,也有人咨詢自家的馬鈴薯地里該用什么藥除蟲害……
一個小平臺,將普通市民、政府各部門及城市決策者連接起來,不僅強化和放大了群眾的監督作用,也增強了政府的執行力和行政效率。
不堵:漠視群眾“零容忍”
一條不堵,是檢驗各級干部為民辦事的標準。
一條不堵,一方面是對群眾訴求“事事有回應,件件有結果”;另一方面,是對漠視群眾訴求實行“零容忍”。
定西市委書記張令平說,電子民生平臺是群眾反映意見的現代化渠道,它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工作、作風中的不足;它更應是一個民主平臺,在解決群眾具體困難的同時,還能夠為全市各級黨政機關的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
民政部門針對平臺反映比較集中的低保問題,開展了低保大檢查,促進了“陽光低保”工作;住建部門針對反映集中的供暖和物業管理問題,加強了防范和檢查整改,確保為群眾按時供暖。對于一些群眾反映的干部職工在服務中出現的問題,平臺督促及時辦理、處理,限時改進,促進了工作作風轉變。
教育實踐活動開始后,以前相對“軟性”的規定被升格為剛性的約束。首先,市里將辦理結果的評價權交到群眾手里。滿意不滿意,群眾說了算。其次,為市、縣、區四大班子領導分別分配不同權限賬號,方便隨時登錄查閱、批示事項;與此同時,每周由市上抽調紀檢監察、民生辦、相關業務部門人員組成督察組,對重點事項進行跟蹤督察;2個月對辦理情況和存在問題督察通報一次;除此以外,市縣區效能風暴領導小組定期對一些長期辦理不力、弄虛作假、作風漂浮等作風單位進行效能問責,并納入目標管理考核。
“勺飲不器盛滄海,拳石頻移磊泰山。”
以平臺為媒介,向上反饋的,是政府最亟待解決、化解和行動的風向標,是來自群眾心底最渴望得到解決的信息;向下輻射到千百萬百姓心間的,是各級干部一心為民的真情和作風。它,是老傳統和新技術的結合,連接著老百姓的千萬期待、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是干群一體的模板,也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真誠“點贊”的“定西模式”。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