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中文網消息:據日本每日新聞社獲得的一份密件顯示,中方早于2010年已告知日方,將在東海建立覆蓋釣魚島的防空識別區( ADIZ )。
該文件顯示,2010年5月14至15日,在有北京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一次非正式會議上,中國解放軍高級官員曾向日本政府官員表示,中方已建立新的防空識別區,但尚未對外公布。
報道稱,當時提交給日本官員的防空區區域幾乎與去年11月中國政府正式宣布的區域相同。每日新聞社獲得的文件表明,中國至少已就正式公布防空識別區進行了三年半的準備工作。
另據日本《日經新聞》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1日下午4點15分左右在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附近日本領海內救起一名企圖乘熱氣球登島、失敗后墜海的35歲中國籍男子,并將其移交給了中國海警船。
據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稱,該男子來自河北省,是一名廚師。他自稱1日上午乘熱氣球從福建省出發,計劃登上釣魚島。
1日下午2點25分左右,海上保安廳接到臺灣方面的救援請求,得知一名男子下落不明,隨即派出2艘巡邏船和直升機進行搜尋。日方在釣魚島以南約22公里的海上發現了該男子和熱氣球,下午4點15分左右在領海內實施了救助。
日本海上保安廳曾考慮以違反《入國管理難民法》立案,但因不確定該男子落水地點是否屬于日本領海,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決定通過外交途徑將其移交中方。當晚7點50分左右,日本巡邏船在釣魚島以西約26公里領海外側的毗連區內將該男子移交給了中國海警船“海警2151”。據悉,中國海警船通過無線電向日本巡邏船表示了感謝。
中日兩國公務船反復駛入釣魚島周邊海域,令區內形勢持續緊張。 日本媒體稱,1日再有3艘中國海警船駛入了釣魚島附近的毗連區。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登中國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雷希穎的文章,認為中日沖突的關鍵點“釣魚島”也“恰好”被囊括在重疊的識別區內,這就使得當前的沖突無法避免地被聚焦到中日博弈上。不過,這種情況或許正是中國政府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分析說,當前,中國之所以只是有針對性的在東海劃下“防空識別區”,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政府不希望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去刺激過多的周邊國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外交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希望通過“區域試點”的方式,來為更大范圍的“防空識別區”的劃設積累經驗。此外,如果中國能順利地“降伏”日本,那么東南亞國家自然也將從“中日識別區沖突”中吸取經驗,這將為中國下一階段的“南中國海擴張”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作者認為,劃設“防空識別區”背后所隱含的國際利益訴求,則是中國更遠期的構想:從規則的服從者、參與者,轉變為一個規則的制定者。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