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復興之際,其多數中亞鄰國正被社會經濟問題困擾。中國對中亞的穩定和經濟增長有多重要呢?
中國是5個前蘇聯共和國中4個的最大貿易伙伴,還是6個中亞國家中5個的戰略伙伴。北京正日益將閉鎖內陸的中亞拉入自己的經濟軌道。這一切都是北京在中亞的外交成就。特點是資源開發和貿易,通過進口油氣來確保陸路能源供應,防止中國西部受動蕩波及。
為此,中國以上合組織來推動地區安全合作。北京原本將該地區生活水平的提高視為應對動蕩的手段,但中國外長不久前強調,通過擴大協作范圍和“建立安全屏障”,上合有機會被打造成“利益共同體”。
問題在于,目前的經濟接觸與軟安全措施能否防止和應對中亞潛在的動蕩。該地區面臨種種挑戰,多數國家處于轉型痛苦中,有的甚至面臨嚴峻發展風險。同時,美軍等撤離阿富汗后,阿動亂可能擴散到局勢本已脆弱的鄰國。且中亞國家彼此間無好感,相互競爭。
這種情況下,由利益攸關方參與建設地區組織最受歡迎。鑒于其全面實力,中國是最有資格的候選者。俄羅斯有歷史和文化聯系,但不像中國,并非缺少資源的制造業強國。崛起中的印度則有太多國內挑戰要應付,而歐盟深陷內務無暇旁騖。
一些人會說,中國首要責任是應對國內問題、滿足國民需要。這毫無疑問,但中亞的不穩定很可能阻礙中國通過陸路獲取地區和大中東能源的地緣戰略進步,危及經由巴基斯坦去往印度洋的捷徑,并對北京力圖經陸路與歐洲主要經濟體相連的雄心構成威脅。
往東看,中國周邊盡是對美國友好的國家。對北京來說,這更加凸顯打造一個包括中國西部和北部的地區防御性機構的必要。這個任務并不容易,因為地區國家都有各自的盤算,且與莫斯科發起的現有安全結構有重疊。
鑒于各方利益都需融合,中國很難不觸犯別國,踩到人家腳上。但如果(北京)無所作為,代價將會更高。▲(作者理查德·吉亞斯,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