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11月28日報道,伊拉克空軍在從美國進口的F-16(總共準備采購36架)戰斗機上發現了以色列制造的間諜裝置,因此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做出解釋。
根據伊拉克軍方掌握的情報,類似“后門”間諜裝置在美國供應給埃及、阿曼、土耳其和其他國家的戰斗機中也曾發現過。這種“后門”是某種意義上的“計算機病毒”,能夠限制或阻止不合美國及其盟國心意的用戶執行戰斗任務。另外,參與第5代殲擊機F-35研制項目的國際用戶得到的飛機隱身性能要比美國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F-35低得多,戰斗力因隱身性能的下降而受到大幅限制。
中國在2001年發現美國供應的“中國空軍一號”專機上裝有竊聽器,總共有27個微型竊聽裝置,能夠竊聽中國領導人的衛星通話。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賣給中國的UH-60“黑鷹”直升機上同樣發現了間諜裝置,它們可以判斷這些直升機在西藏哪些機場著陸、飛行航線和航程等。中國空軍直到一架直升機自動駕駛儀失靈、飛行員無法改用人工控制最終墜毀之后才發現美國人植入的后門。在中美關系蜜月期(從70年代到1989年),美國向中國艦艇供應的LM-2500燃氣輪機啟動速度比技術文獻標明的參數慢,而且在海上風浪較大時經常出故障,甚至完全癱瘓。
俄羅斯在對外出口供應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上同樣做手腳,外銷型武器性能參數明顯縮水,否則難以解釋為什么蘇-30MKI殲擊機在俄羅斯飛得很好,到了印度卻經常容易發生空難,特別是在發動機問題非常大。中國在升級本國877型“基洛”級潛艇時沒有采購俄羅斯“俱樂部”巡航導彈,因為俄方拒絕為其配備中國國產魚雷發射裝置,而且對華出口型潛艇戰斗力明顯弱于俄海軍自用型號。現在,中方有著同樣的擔心,因此推遲簽訂進口俄羅斯蘇-35殲擊機的合同,希望為其配備國產設備,部分原因就是中國試圖盡量降低蘇-35戰機機載系統一旦植入后門可能帶來的風險。
總之,只有暫時無力保障自己武器裝備供應的國家才可能引進完全成品型號的外國軍事技術裝備和武器,而從長遠安全戰略角度來講,任何國家都應當自力更生,全面發展自身軍事工業。(編譯:林海本文為新浪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請勿轉載。對未經許可的轉載行為,以及稍作刪節據為己有的行為,新浪網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