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滬高鐵避讓明皇陵很明智
京滬高鐵在修建過程中,為避讓明皇陵,多花了2.3億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橋梁,多挖了285米隧道。日前,京滬高鐵徐州至上海段總設計師、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簡稱鐵四院)王玉澤總工程師,在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公開披露了這組數據。(《長江日報》11月18日)
世界上距離最長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因高達2000億的造價一直飽受公眾質疑。但是,當人們看到王總工程師透露的這組數據時,許多人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這個錢花得值得”的感慨。在筆者看來,京滬高鐵避讓明皇陵多花2.3億元一事,最大的意義在于尊重了一個常識——工程建設當讓位于文物保護。
這些年,不管是魯迅故居,還是張冶中故居、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故居,或是蔣介石的行營;不管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管當地市民如何聲援,地方文物局如何搖旗吶喊,拆遷的車輪似乎總能軋倒一切。在浮躁的社會建設面前,古文物正在遭遇自“文革”以來最大的破壞。
法治社會中,最悲哀的事不在于法律存有空白,而在于法治精神之不彰。《文物保護法》第18條規定,“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第20條規定,“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然而,當拆遷和建設貢獻了主要的GDP,所謂的文物保護就顯得很無力。
京滬高鐵避讓明皇陵,不僅僅體現了對法治精神的遵守,更主要的,它在這樣一個“拆遷無敵”的時代里尊重了工程建設當讓位于文物保護的價值常識。為了守住我們的傳統文化密碼,讓工程建設作出一些犧牲是應該的。相對于無法完全復原文物古跡的這筆賬,我們得到的恐怕會大于京滬高鐵多出的2.3億元。
近些年來,修復遺址的情節經常性地在上演:南京計劃耗資7億建造江寧織造府;武漢市為了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計劃投資125.68億元,重現武昌千年古城;山東濟寧花300億元建史上最大最牛的中華文化城;西安投入十數億元修復大明宮……重溫這些新聞,想想京滬高鐵為保護文物多花了2.3億元,讓人欣慰。因為只有原汁原味的東西,才會具有真正的魅力和底蘊。
原文標題:京滬高鐵避讓明皇陵很明智
原文鏈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119/c1003-23587912.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