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開發旅游 西山發展種植
阿干鎮是一個有著豐富故事的古鎮,從曾經的“黑”色產業到當下的“綠”色蛻變,阿干鎮正在經歷了非常艱難的轉型。面對工不富農更貧的現狀,“領頭者”們清醒地意識到,煤炭資源已經枯竭的阿干鎮,必須依托自己的優勢資源走產業轉型之路,并通過對轄區資源的整合,堅持阿干鎮“233”規劃,即“沿街2村結合阿干獨立工礦區棚戶區危房改造整體搬遷,東山3村部分生態移民,西山3村發展百合主導產業”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發展思路,力爭3年基本實現農村穩步脫貧,提前4年建成小康社會。
居民期盼產業轉型
記者曾多次深入阿干鎮采訪,不管是守著薄田的農民還是失業在家的礦業工人,大家都盼望著能在阿干的產業轉型中尋求賴以生存的路子。
“煤挖完了,我們賴以生存了幾十年的路斷了。現在鎮上一直在講要開發旅游資源,這對我們阿干鎮來說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最起碼旅游搞起來了,來的人多了,我們也可以開個小店,做個小生意,生活問題應該不會像現在這么難。”在阿干煤礦做了大半輩子司爐工的劉師傅說,自從企業破產后,很多礦上的職工和他一樣,唯一的收入就是每月發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我們現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政府身上,如果沉陷區治理項目能夠全面展開的話,我們也許會有新房子住。”
而對于生活在東山貧困村的人們來說,他們對政府生態移民更是充滿了渴望。“我們這個地方,除了移民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好辦法。”在記者深入采訪時,東溝村村民龔真勝和龔玉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出了這句話。而在與村民的交談中,移民搬遷幾乎成了大家的共同期盼。龔真勝告訴記者,村民們之所以盼著早日搬出去,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村子土地資源缺乏,石山土蓋頭,農業收入沒有前景之外,時常因惡劣天氣所致的地質災害也讓他們擔驚受怕。
脫貧致富有了路線圖
煤炭資源枯竭,農業資源匱乏,地質環境惡劣……阿干的出路在哪里?日前,從阿干鎮政府傳來好消息,以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按照“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管理、現代化 經營”的思路,堅持用現代技術提升農業,用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在穩定玉米、洋芋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堅持把百合作為主導產業來抓,進一步擴大百合種植面積,使百合種植面積達到 7500畝,產量達到6187噸,力爭通過三年的發展,使百合戶均種植面積達到3畝,人均百合種植業收入達到4500元。啟動運營瑯峪村百合庫,發展百合生加工和精包裝,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大力實驗、推廣全膜雙壟三溝旱作冷涼蔬菜、中草藥材等特色種植產業。在此基礎上,成立專業合作社集中經營,打造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形成規模效應,帶動群眾增收。同時,大力發展七彩山雞等特色養殖業,加快養殖園區建設步伐,以此帶動散戶養殖,并逐步延伸產業鏈條,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該鎮還將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和鎮黨委確定的“3366”發展思路和“1242”空間布局,打牢以阿干獨立工礦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為依托的救災惠民工程。力爭用3—5年時間,首先解決6500多戶、19000余人的住房難問題,并通過這項救災惠民工程,實現“治理”和“轉型發展”兩步工作一步走,推動該鎮走出資源枯竭的困境,努力打造和諧發展新阿干。其次將以“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為平臺的脫貧致富工程,堅持阿干鎮“233”脫貧致富奔小康發展思路,力爭3年基本實現農村穩步脫貧,提前4年建成小康社會。第三就是要打牢以東山3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旅游開發工程。以七里河區重點天然林區火險綜合治理項目為突破口,積極協調,大力爭取,加快推進東山3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配套設施,為石佛溝風景區、云頂山風景區、深溝掌風景區旅游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該鎮還將結合各村實際,依托自身優勢,在富民產業發展、旅游風景區開發、經濟林園區建設、農家樂建設等方面不斷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積極做好土地整合開發,對流轉后的土地合理規劃利用,儲備發展非公經濟用地和旅游產業發展用地,全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多內容請點擊大西北網http://www.guyuantaihehotel.com/n/qilihe/)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