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外交官》網站11月12日報道稱,中國發展反介入戰略美國主導的西太平洋地區安全體系構成了嚴重挑戰。例如,該戰略的核心武器DF-21D反艦彈道導彈從理論上講能夠對在西太平洋地區活動的美國航母戰斗群構成威脅。為此,蘭德公司最近發布的報告建議美國聯合地區盟友共同建立地區反介入能力,反制中國的反介入戰略。
蘭德公司報告稱,可通過與盟友建立地區“反介入”聯盟,克制中國的反介入戰略。若中國對地區安全構成威脅,美國及盟友可依靠反艦彈道導彈在中國周邊進行遠距離封鎖。該報告稱,美國和盟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咽喉地帶部署作戰半徑100到200公里的陸基反艦巡航導彈,可有效應對中國的強硬姿態。這些咽喉地帶包括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爪哇海上通道,日本、臺灣和菲律賓之間毗連海域,以及日本和韓國之間的海域。把中國海軍(特殊時期也包括商船)圍堵在第一島鏈內。
該報告認為,部署這樣的導彈,將會有效遏制中國軍艦、運輸艦和兩棲艦在這些區域的海上活動,同時也能阻止中國海軍進入西太平洋。此外,上述提到盟友(印尼,馬來西亞,日本,臺灣,菲律賓,韓國,泰國和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總和,加上反艦導彈部署的區域,將會對中國的反介入部署構成極大挑戰,屆時解放軍將難以使用彈道導彈,空中力量開展有效行動。
本地區的一些小國可以借助該計劃建設自己針對中國的反介入能力。它們可以以較小的投入,遏制中國軍艦,兩棲艦和航母等海軍平臺的活動。
不過,建立多國聯合反介入體系也面臨一些挑戰,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愿意加入這樣的計劃。盡管一些財力非常有限的小國也足以購買相應武器,但是實際部署中,所有國家都要依賴美國對目標的監控情報,這就需要各國的平臺能夠實現相互通信,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另外,北京可能會認為美國及其盟友建設這樣的能力是為了圍堵中國。為了避免沖突升級,所需反艦導彈則難以在該地區進行長期部署。需要預先部署在別處(如美國本土),等中國對他國構成威脅或引發沖突時,再快速部署到沖突地區。這就需要盟友具備強大的運輸能力和足夠的軍用機場,這是該戰略成敗的關鍵因素。
建立這樣的聯盟會引發極大的爭議,因此中國周邊各國是否會參與也是個未知數。它們可能只有在地區局勢急劇惡化,解放軍的姿態比當前更加強硬的時候,才會愿意冒著激怒中國的風險參與該戰略。
此外,反艦導彈本身并不足以讓成員國具備反制中國打擊的能力。“遠距離封鎖”通過阻止中國的水面戰艦在第一島鏈外或對手的海域活動,可能會讓中國海軍的活動更加困難。但是卻難以對解放軍的其它力量(如空軍和二炮)構成威脅。
文章最后總結稱,作為一種威懾手段,靈活的多國聯合反艦導彈合作體系能夠以較小的投入產生更好的反制效果。其效果要遠比美國長期以來向該地區盟友出售戰機和軍艦等昂貴又脆弱的常規武器平臺的策略好。(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