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昨日正式發布實施。今后,北京空氣重污染達“預警一級(紅色)”時,將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幼兒園停課等措施。
截至去年年底,本市的機動車保有量就已經突破了520萬輛,當這么多的機動車堵在路上排著尾氣,對空氣環境的破壞可想而知。限行帶來的不便畢竟是暫時的,健康才是關乎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大問題,所以在重污染日實施單雙號限行,可以說是對市民的健康負責。
不過在公共交通承載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上下班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再加上重污染日學校、幼兒園停課,誰來帶孩子也是市民心中的疑問。對此,有媒體建議“全城放假”,倒是值得考慮的一個意見。停工放假可以解決交通出行、孩子無人看管的問題,而且有助于節能減排,更可以讓大家躲在家里避免空氣污染帶來的傷害,是真真正正對市民的健康負責。
當然,單雙號也好,全城放假也罷,都只是迫不得已的應急措施。要從“霾伏”中突圍,就需要認真分析本市PM2.5的構成,把它們當做標靶,然后打開思路多想辦法,逐一突破。例如早先就有報道說,本市的PM2.5構成中有24.5%不是北京產生的污染,主要是從天津和河北來的,而24.5%的數據,已經超過了22%的機動車排放量。
這就說明,在我們實施單雙號限行的同時,把京津冀聯合治理的策略落到實處已經迫在眉睫。霧霾之下無人能獨善其身,與其大力建設“環渤海經濟圈”,不如率先突破“環首都霧霾圈”的尷尬。
近來,東三省持續霧霾,哈爾濱部分區域能見度小于20米。問題是,哈爾濱的機動車保有量只有北京的五分之一,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嚴重的霧霾?這當然和東北天氣寒冷,已經開始燃煤供暖相關。
北方城市在秋冬季節深陷“霾伏”,和汽車尾氣之間的關聯度顯然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理應更加關注燃煤供暖的問題。據報道,從2012年10月起,紐約市出售的取暖油必須包含2%以上的生物柴油,生物能源作為一種綠色能源已經在東北部及中部大西洋地區盛行。另據報道,在瑞典的一些城市,住家及辦公取暖已基本告別石油、天然氣或煤等化石燃料,暖氣片里的能量來自于沼氣、地溝油……
單雙號限行簡單、有效,作為一種應急措施是沒有問題的,但相關數據和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從“霾伏”中突圍還需要新能源、新政策、新思路。我國的“地溝油資源”有目共睹,那么能不能讓更多的地溝油取代燃煤為供暖做出更多貢獻?在封堵污染企業的時候,能不能更多地幫助這些企業實現轉產或者技術升級,以避免污染企業被攆出北京后,跑到河北繼續污染整個京津冀地區?
我們的汽車企業、石油企業能不能少賺點錢,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技術更新、產品升級上面,讓汽車排出的尾氣少一點PM2.5?還有我們的專家、學者,應該多多研究生物能源、綠色能源的開發??梢灶A見的是,一旦在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新發明、新專利,那么不少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從“霾伏”中突圍還需新思路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66_85166.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