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舞臺劇奢華之風也應剎住
由中宣部等五個中央部門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要求不得用財政資金舉辦奢華文藝晚會和高價捧明星的指示,連日來在全國已取得重大反響和成效,這對整“四風”、杜絕浪費意義很大。但是,另一種文娛演出的奢華之風卻至今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這就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舞臺劇奢華之風。
舞臺劇奢華之風,就是指一些所謂的大制作舞臺劇,包括歌劇、音樂劇、大制作戲曲劇目等,這些舞臺劇目動輒使用上百人大樂隊、上百人或數(shù)百人的伴舞伴唱人員,布景道具追求豪華逼真效果,尤其是舞美的投入,更是不惜工本,一味地讓情景“生活化”,所有場景都精美制作,因而占用了大量的資金。舞臺劇奢華之風的結果,是劇目創(chuàng)作的成本大幅上升,現(xiàn)在,一臺戲曲劇目的投入,數(shù)十萬元、上百萬元成為常態(tài),有的地方排一臺戲,投入達數(shù)百萬元,甚至超過上千萬元。這些大制作舞臺劇,無一例外都是豪華伴舞伴唱、豪華舞臺美術(含設計者、布景的制作、材料費等)。這樣的巨額投資,許多劇院、團根本承受不了,于是便常由政府文化部門財政撥款或動用其他基金投入。
其實戲劇界人士對此也不乏怨言,一是因為大制作之風刮起后,舞美、大樂隊、伴舞伴唱的演出開支過大,排新戲已成為嚴重負擔,許多劇院、團根本找不到巨資投入新戲的創(chuàng)作。二是由于大制作,劇目創(chuàng)作成本上升,這就轉嫁到票務上,票價定得奇高,一張戲曲大制作劇目票價上千元,弄得普通工薪階層根本看不起戲,因此,有的大制作戲,投資數(shù)百萬元,演出僅二三場,浪費驚人。三是凡大制作的舞臺劇劇目,因舞美太奢華,只能在大城市的中心大劇場裝置演出,無法到一般的劇場或外出巡演,對劇目的普及亦不利。四是由于搞“大制作”,往往讓巨大的伴舞伴唱陣容和豪華的舞臺美術擠壓了劇中真正主配角演員的表演,使他們無法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擅長。五是一些大制作的劇目,本身不注意劇情、思想和藝術探索上打磨,而是一味以舞美、伴唱伴舞來掩蓋其思想性的蒼白、藝術上的平庸,這類做法常被有識之士諷為“戲不夠、舞來湊”,或以豪華布景燈光“一俊遮百丑”。這些年,許多大制作的劇目不僅未在戲劇界留下好的印象,而且常淪為笑柄。
舞臺劇大制作之風勁刮,其原因很復雜,主要是脫離國情、觀眾,盲目向外國音樂劇跟風;其次是某些地方文化官員想搞政績,出轟動影響,以一臺戲“一鳴驚人”;再一個是許多導演、舞美設計人員過分熱衷,因為投入多,他們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傳說某地搞了一臺幾千萬元的大制作戲曲音樂劇,導演及舞美就拿了幾百萬元的報酬,所以便有許多人對舞臺劇的大制作樂此不疲。
其實真正好的舞臺劇,舞美、服飾等投入并不需要很多,不需要搞大制作,最重要的是在劇本思想的打磨、演員表演的創(chuàng)新上多下功夫,前些年,著名京劇藝術家尚長榮主演《廉吏于成龍》,初排時投資很少,連服裝都使用舊的,但戲上演后卻引起轟動和震撼,連獲國家級戲劇大獎,還拍了電影。這說明,舞臺劇、尤其是戲曲劇目,根本不需要大制作,奢華的大制作只會妨礙戲曲的健康發(fā)展,此風亦應當借中央五部門通知之東風狠剎,未知戲劇界人士以為然否?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