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魏東旭
可在水下長時間潛伏,配備有威力強大的導彈和魚雷……一款性能先進的俄制常規潛艇或許會在幾年內加盟中國海軍。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俄羅斯之聲”電臺等媒體近日報道,中國對俄羅斯“拉達”級常規潛艇的出口型號“阿穆爾”級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俄國防出口公司已同中國有關方面簽署了為中國海軍聯合設計并建造4艘該級潛艇的框架合同,這筆總額接近20億美元的大單有望在2015年左右最后敲定。俄羅斯媒體和專家認為,中俄兩國在潛艇領域的合作今后可能走得更遠。
借外力擴充“水下艦隊”
據一名接近俄國防出口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該公司早在今年8月就與中方簽署了聯合生產“阿穆爾”級潛艇的框架合同。首批兩艘潛艇將在俄羅斯建造,另外兩艘在中國建造,合同規定中國不得仿制。專家認為,以聯合設計和生產的方式引進俄羅斯的尖端潛艇技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戰斗力。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AS)網站上的公開資料顯示,“阿穆爾”級潛艇由俄羅斯圣彼得堡市“紅寶石”中央設計局研制,目前已建成“喀瑯施塔得”號和“塞瓦斯托波爾”號兩艘艇。該級潛艇長約67米,艇體直徑7.1米,水面排水量1700噸,潛深250米左右,由35名艇員操縱,可連續航行45天左右。“阿穆爾”級潛艇裝備有性能先進的聲吶系統,且艇身覆蓋有消聲瓦,可在搜索并識別敵方艦艇時隱藏行蹤。武器配置方面,該級潛艇設計有6具533毫米口徑發射管,可使用重型魚雷、“俱樂部”系列潛射導彈打擊敵方潛艇和水面艦艇。引進“阿穆爾”級潛艇后,中國海軍將平添一種威力強大的水下作戰平臺。
目前,中國海軍已裝備多型常規潛艇,并早已擁有核潛艇,“水下艦隊”的規模和實力在亞洲首屈一指。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赫拉姆奇欣甚至認為,中國潛艇數量居世界第一。但也應注意到,日本、印度、越南等國正在加緊擴充或建設本國的潛艇部隊,其中一些動作大有針對中國之意。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稱,越南耗資32億美元從俄羅斯訂購的6艘“基洛”級潛艇將于2016年之前完成交貨。文章認為,越南潛艇可能會利用南海復雜的水下環境,瞄準中國海軍反潛能力的短板,尋求在必要時發動攻擊的能力。而據《日本經濟新聞》分析,印度海軍研發“殲敵者”號核潛艇同樣是為了抗衡中國。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借俄羅斯這股外力擴充潛艇部隊,很可能與周邊國家咄咄逼人的潛艇發展項目有關。“俄羅斯之聲”電臺就稱,印度海軍在俄羅斯專家的幫助下升級其裝備的第三代俄制潛艇,促成了中俄在潛艇項目上的又一次合作。報道還稱,海上疆界不斷出現的緊張氣氛迫使中國決定加快海軍建設,因此要從國外購買潛艇。
為中國潛艇注入強大基因
為什么中國會選擇俄羅斯作為研發新式常規潛艇的伙伴?“俄羅斯之聲”認為,道理很簡單:首先,其他海軍強國不愿意同中國分享技術;其次,與日本和美國不同,俄羅斯并不擔心中國裝備先進潛艇。
得益于中俄之間日益夯實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兩國海軍的先進潛艇已在今年4月舉行的“海上聯合-2012”演習中完成了首次合練。而聯合設計、生產先進常規潛艇,無疑將進一步推動中俄的戰略互信和軍事交流。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就曾指出,俄羅斯和中國在軍事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具有確保地區穩定的重要意義。
事實上,中國海軍與俄制潛艇早有淵源。“俄羅斯之聲”介紹稱,上世紀50年代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第一批潛艇,中國隨后通過逆向工程建造了潛艇生產線;上世紀80年代末至2006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售了10艘“基洛”級潛艇,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生產更加先進的國產“元”級潛艇。
美國專家認為,中國的潛艇建造技術已很先進,在潛艇降噪方面取得的進步尤為明顯。甚至有俄羅斯媒體猜測,俄羅斯為中國建造的“阿穆爾”級潛艇上將采用中國提供的先進技術,例如,不依靠空氣就能產生動力的“斯特林”發動機。
隨著中俄在潛艇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加強,中國潛艇有望被注入更加強大的基因。俄羅斯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什認為,參與“阿穆爾”級潛艇的建造工作,可令中國的設計師們間接獲得俄羅斯最先進的潛艇建造技術,這種中國參與的聯合潛艇建造項目很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中俄防務合作大有可為
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不久前公布的預測報告顯示,2012年到2015年期間,越南將取代中國在俄羅斯軍事出口對象中位列第三,僅在印度和委內瑞拉之后。“俄羅斯之聲”也曾報道稱,越南將成為俄羅斯在亞太地區主要的軍事合作伙伴。
對此,俄新網的報道認為,中國減少采購俄制武器有兩大原因:首先,中國軍工研發和生產能力有所提高,普通的俄制武器已經無法滿足中方的需求;其次,中國希望采購俄羅斯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俄方出于安全和知識產權等原因,不愿進行交易。不過報道預測,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軍備交易仍具有非常好的前景。隨著兩國戰略伙伴關系以及軍工合作談判的深入,俄方將會逐步向中國提供部分先進武器。
事實也證明,以大國關系為依托的中俄防務合作依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俄羅斯之聲”稱,進入21世紀后,中俄武器交易額有所下降,但這份鐵定會在2014年到2015年簽署的潛艇合同將為中俄軍事技術合作打開新局面。
另據俄國防出口公司披露,該公司已與中國就出售24架蘇-35戰斗機達成初步協議,正式合同將在未來1到2年內簽署,合同價值超過15億美元。俄羅斯《觀點報》樂觀地預計,蘇-35戰機交易或許會引發兩國第三輪大規模軍事技術合作高潮。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今年11月訪華期間也曾明確表示,俄中兩國軍事技術合作已有20年之久,相關合作正“一年比一年積極”。
有分析指出,經過長期技術積累,中國軍工企業已有能力研發并制造殲-20隱形戰斗機、殲-15艦載機、“中華神盾”驅逐艦及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海、陸、空三軍主戰裝備已實現自給自足。但也應該認識到,在某些領域,中國仍與老牌軍事強國存在不小的差距。而通過聯合設計、聯合建造等模式向俄羅斯取經,有利于中國盡快彌補軍工短板。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