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航空教育家季文美(航空報圖片)
編者按: 季文美(1912~2001),著名航空教育家,力學家。早期從事飛機制造,后致力于航空教育和科學研究。曾擔任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和名譽校長、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等。為推動航空科技進步、人才培養和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月5日,在季文美先生百年誕辰之際,本報特推出紀念文章,以饗讀者。
成長歷程
季文美1912年1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義烏縣下柳村一個農民家庭。193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34年畢業同時考取航空委員會委托教育部代招的機械工程留歐公費生,赴意大利都靈大學攻讀航空工程專業,于1936年獲博士學位。
1937年春,季文美奉召回國,被派往中國和意大利合辦的南昌飛機制造廠工作。“七七事變”后,遷往重慶南川,改名為四川南川飛機制造廠,季文美任支配課長、廠長佐理員等職務。為應抗戰急需,他積極投身仿制蘇式E-16驅逐機,1939年試制出第一架樣機,并且通過了靜力試驗和試飛。
1942年,季文美應內遷重慶的交通大學之聘,毅然赴重慶任教,居著名教授之列,1944年兼任航空工程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后,他隨交大回到上海,1946年兼任總務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季文美長期工作在工程力學和航空教育領域。從1979年至1984年,季文美在任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代校長和校長期間,撥亂反正,整頓恢復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教學改革,開創了學校工作新局面。他領導制訂了西工大“七五”發展規劃。
在教育教學方面,季文美強調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大批高質量的人才。他非常重視基礎課教學,率先提出工科高校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教師教學水平量化評審方法,并著力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形成了系統先進并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今天,西北工業大學已經成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國防重點高校,實現了學校向具有三航特色、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的轉變。學校的建設和發展與季文美帶領全校師生打下的堅實基礎分不開。
航空工業宏觀研究與實踐
自1983年開始,季文美致力于航空事業宏觀研究。他長期擔任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對加快發展我國航空工業作了宏觀戰略思考和實踐。
1983年和1993年,他與多位資深專家一起,聯名給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寫信,呼吁立即著手研制中國自己的干線飛機,并作了大量的分析和實證研究。進入21世紀,中央正式啟動了大飛機工程;2008年5月,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成立,至此中國大飛機研制正式緊鑼密鼓的全面展開。
90年代初,季文美提出醞釀已久的“開辟空中絲綢之路”和“加強航空支農”的建議。開辟空中絲綢之路,其目的是加強新疆等西部
地區與中東的物資交易和經濟往來,以此推動西部地區穩定與繁榮,帶動國產運輸機的發展。國內十多種報刊予以詳細報道,引起很大反響。為了做好“西部大開發”這篇文章,季文美在不同場合呼吁要根據西北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嚴重的特點,利用航空進行人工降水、飛播林草、護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大力發展通用航空,并提出按大區設立通用航空局的構想。季文美關于“大量利用航空加快西部開發”的建議,作為全國人大九屆四次會議建議,提交有關部門研究;并被列為陜西省政協八屆四次會議重要提案,進行協商落實。季文美還十分重視在全國普及航空航天科技知識,曾與130名航空專家
一起給中央寫信,建議重視在青少年中開展早期航空航天教育,得到中央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結合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航空航天企事業單位集中的特點,季文美建議在西安建立航空航天博物館,并進行了艱難的籌建工作。
季文美對國防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和嘗試。80年代初,西北西南地區的國防廠、所、基地相當一部分位于經濟不發達和交通不便的“三線”地區,長期以來信息不靈、技術老化,知識更新緩慢,大學畢業生分不進、留不住。對此,季文美創建了由國防高校、國防企業和科研院所組成的西北西南科技協作中心,并擔任首任董事長。該中心是根據“自愿、
互利、平等”原則建立起來的民間組織,致力于教育培訓、科技協作和成果轉化。20多年來,為推進科技進步和提升國防企事業單位核心競爭力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協作中心成員單位已經達到21個,分屬原國防科工委、航空工業、航天工業、兵器工業、核工業、船舶工業等部門,橫跨京、晉、陜、甘、云、貴、川等省市,協作中心已經成為跨地區、跨行業、跨學科,產學研一體化的大型橫向聯合組織。季文美創建的協作中心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被原國防科工委領導稱贊為“是產學研合作的一個創舉”。
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季文美在國際航空學術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1984~1992年季文美任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ICAS)是由國際杰出科學家、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博士倡議籌建,于1957年成立的。季文美參加了1982年第13屆等5屆大會,出席了第14、15屆理事會及學術委員會。1985年赴意大利參加的審稿會,是中國作為ICAS的理事成員國,第一次派人參加國際航空界高層領導人關于論文篩選和大會議程安排的會議,標志著我國航空學術研究地位的提高。
在這次審稿會上,落實了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意大利航空學會1986年來華訪問事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8月訪英之行:他參加ICAS學術委員會的審稿會;同時繼續爭取1992年在中國召開第18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經過多方艱辛的努力,第18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如期1992年9月在北京召開,季文美作為中方會議主席主持了大會。這是ICAS成立以來,第一次在遠東召開的科學大會,為遠東地區、第三世界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合作交流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也為中國海峽兩岸航空科技工作者加強協作提供了機會。
早在1979年8月,季文美率中國航空學會代表團訪美,參加美國航空宇航學會在紐約舉行的飛機系統與技術會議。回國建議:要重視聘請外籍教授與退休教授或工程師來華進行為期半年以上比較系統的講學或指導;擇優選派留學生或訪問學者,以建立信譽;爭取二三年內在我國召開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他在北太平洋國際論壇第4屆會議上作了“中國航空運輸具有較快持續發展的條件”的發言,參加了第7屆國際復合材料會議。季文美在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任內,還積極
促成在國內舉行了一系列國際會議:1983年ICF北京斷裂力學學術討論會,1985年國際燃氣輪機學術會議暨展覽,1986年國際遙感學術會議,1987年第五屆國際材料力學行為會議等。
季文美在西安接待過美國陳香梅女士和美國“駝峰飛行員”旅游團。他與在美國的林同驊院士、吳耀祖院士、鄭顯基院士等友誼深厚,交往密切。
季文美在意大利舉行的第20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被授予莫里斯·魯瓦獎,還曾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徐澄 方同 唐宗煥 張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