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方史料中的井手龍男(資料圖)
12月13日,沉重的紀念再度降臨。在74年前屠城的血光中,中國軍民曾奮起反抗,擊斃了一名為攻陷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日軍將領,這同樣是我們不該忘記的。
■井手龍男于南京大屠殺開始的第二天,被擊斃于金陵兵工廠附近
在1937年12月進攻南京的日軍部隊序列里,有一個野戰重炮兵第六旅團。在日軍進攻南京的過程中,該旅團以猛烈的火力掩護日軍步兵的進攻,破壞了南京多段城墻,使得日軍得以攻入城內。旅團下轄有第13、14兩個聯隊。第13聯隊的聯隊長橋本欣五郎大佐,是日軍中一個“著名”的人物,率部參加了占領南京和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二戰結束時,他是以預備役大佐的身份被列為甲級戰犯,成為了28名日本甲級戰犯名單里唯一沒有將官軍銜的軍官。1948年11月12日,他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了無期徒刑。
而和橋本欣五郎一起執行攻擊南京任務的“同僚”——第14聯隊長井手龍男大佐,卻好像沒有什么“名氣”,這緣于他在占領南京后似乎立即“銷聲匿跡”了。
井手龍男擔任聯隊長的野戰重炮兵第14聯隊是配屬給在南京大屠殺之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兩個師團的:該聯隊下轄的第一大隊配屬了南京大屠殺元兇之一的谷壽夫擔任師團長的日軍第6師團作戰,第二大隊配屬日軍第114師團作戰。
南京淪陷之后,井手龍男麾下的聯隊曾駐扎于南京中華門附近的金陵兵工廠。這一帶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開始時一度是日軍暴行的“重災區”,日軍在此曾多次屠殺被俘中國軍人和南京市民。在1946年“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初步統計有姓名留下的日軍暴行受害者時,就有有姓名記錄的中國軍民在金陵兵工廠一帶慘遭屠戮的記載。如1937年12月14日南京市民王文家、王留柱二人于“金陵兵工廠附近的河邊”遭到日軍的槍殺。這里也留有遇難同胞叢葬的記錄,例如,市民芮芳緣等人的證詞記錄:“在兵工廠宿舍二樓三樓上,掩埋國軍兵士尸體約2000余具”,雨花臺同善堂掩埋組組長劉德才的證詞也記載在兵工廠掩埋“300人”。
金陵兵工廠的后山還有遇難同胞的“萬人坑”,主持對南京大屠殺戰犯谷壽夫的審判的“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長石美瑜記錄,1947年1月31日下午2時“前往中華門外兵工廠后山”,發現尸骨“計三處,約千余具”。
在這片浸透了同胞的鮮血的土地上,中國軍民的不屈抗爭隨即也讓駐扎的日軍付出了代價:1937年12月14日,南京大屠殺開始的第二天,井手龍男被一舉擊斃于其所部的宿營地——金陵兵工廠附近。讓這個為日軍攻陷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佐,為其犯下的罪行而受到了歷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