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地處華夏腹地,內保蜀口,外接甘陜,襟帶秦隴,風土之盛,素有“隴上江南”美稱。秦漢時,這里稱下辨,因地理位置重要,具有雄厚的糧財、兵甲資源,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這一帶還流傳著許多與歷史名人相關的風味小吃,這些風味小吃既講究色、香、味、形和營養的搭配,又與歷史故事融為一體,蘊含著源遠流長的“食文化”。李崖豆腐救了張飛之困
“李崖豆腐好,常吃人不老。”這是時人對成縣地方特產李崖豆腐的贊語,這里的豆腐以潔白、清香、鮮潤、滑軟和歷史悠久著稱于世。史載漢獻帝建安22年,劉備遣張飛、馬超等將屯兵下辨,以固漢中。據說,張飛率大軍攻取下辨東南關隘固山后,沿青泥古道向西北進擊,行至峽口驛,因懸徑崎嶇,糧秣不濟,營中兵馬勞頓,難以行走。這時,只見一路行人挑著豆腐從峽口驛正北方向的李崖涌來。原來,當地百姓聞聽虎將張飛要屯兵下辨,無不喜出望外,便不約而同做了豆腐,以犒勞士兵,以豆渣喂馬。數日后,張飛兵馬體力恢復,士氣大振,出師連連告捷,這就是李崖豆腐解救了張飛之困的故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李崖的豆腐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豐富,逐步形成別具一格的地方特產。李崖人幾乎每家都會做豆腐,他們集傳統制作技法與科學工藝于一體,憑著清冽甘甜的泉水,選用優質黃豆做豆腐,一年四季保持豆腐的新鮮。李崖豆腐不僅質地細嫩、保水性好,而且彈性強,色澤美觀,成形好,加配適量的肉類、禽蛋、蔬菜、山珍、海味等,經炒、炸、熘、熬、燉、涼拌等方法,可以做出幾十個品種的豆腐菜。
醪糟酒助蜀軍大破魏兵
醪糟,又稱甜糟,是成縣的地方特產之一。味道香甜可口,是一種高級滋補品,能補氣養血、開胃健脾,常喝使人體格健壯。據說,三國時期這里的醪糟還與諸葛亮曾有緣分。
蜀漢建興6年春,諸葛亮率領主力部隊出祁山,取得了不少勝利,一舉拿下了當時甘肅東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諸葛亮在班師返漢中時途經下辨,當地百姓紛紛捧出壇裝的醪糟,慰勞蜀軍將士。正當蜀軍要離開下辨時,魏兵突然從散關方向殺過來。諸葛亮用醪糟款待三軍將士,將士們飲完醪糟后,爭先恐后沖入敵陣大破魏兵。凱旋時諸葛亮感慨地對部下說:“多虧下辨百姓的醪糟酒,才助我們打敗了魏兵。”自此,這里的醪糟便馳譽四方,成為隴上的風味名肴。據科學分析,醪糟含有大量的糖酸、蛋白質和人體所需要的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近年來,成縣醪糟在釀造過程中融進現代科學技術,加進了適量的相關中藥,使之具有一定的藥膳功效。
陳式“火燒”定二郡
在成縣街頭,“火燒”是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這種“火燒”選用上好的面粉作原料,輔之以清油、調味品、核桃仁等佐料烙制而成,形體略小,通身白而微黃,外焦內虛,皮薄層多,食之酥香可口,口味極佳。
蜀漢建興7年春,諸葛亮派遣護軍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據說,陳式攻取下辨后,時值天旱,人馬飲水困難。陳式見士兵饑渴難耐,便奏請丞相諸葛亮下令暫緩進軍。諸葛亮再三思忖:“攻取兩郡乃伐魏保蜀之大計,豈能半途而廢!”遂令陳式以軍令為重,早日克定二郡,為保蜀漢江山建功立業。陳式聽了丞相的訓示后,苦思冥想,忽然悟出了到民間討教的道理。他拜見地方鄉賢名士,謀求萬全之策。眾人以為:用干面摻入水,加上酵子,和成面團,揉光發好,做成小餅,鐵鏊炕烙,為燒餅,既可解饑,又能安定軍心。陳式覺得此乃良策,便命士兵效仿烙制,做成圓形燒餅,因用炭火燒烙,故名“火燒”。蜀軍備足了便于隨身攜帶的“火燒”后,將士情緒高漲,勢如破竹,乘勝而進,很快克定了武都、陰平二郡全境。從此,這里的“火燒”便風靡各地,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