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換一種思維看沙漠金塔人從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艱辛歷程
大西北網訊 金塔是我省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非常嚴重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阻止西北風沙東越南進的重要防線。
半個世紀以來,生活在風沙線上的兩代金塔人堅持防沙治沙,至2014年,140多萬畝沙化土地重新披上了綠裝。與此同時,堅韌、智慧的金塔人探索發展沙產業,使曾經的沙害如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新路。
每一抹綠色的背后都有一段艱辛的歷程,不屈的奮戰使人與沙漠的關系被重新定位——
從“沙老虎”口中奪食
金塔縣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全縣2800多萬畝的土地總面積中,沙漠化面積占64.4%,每年被風沙侵蝕的耕地達數千畝。
在金塔縣鼎新鎮夾墩灣村,68歲農民藺華芳老人大半輩子的記憶都與風沙有關。他,曾經飽受沙害之苦。
“每一塊耕地都是從‘沙老虎’口中搶回來的。”寒冬時節,記者見到藺華芳時,他和村民們正商量著利用農閑之際,繼續防沙治沙。
藺華芳清晰地記得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一場沙塵暴,當時他還是十幾歲的小孩,黑壓壓的一片沙塵從遠處逼近,晴朗的天空頓時變得一片烏黑,沙子呼呼地直撲過來……沙塵過后,他家的房屋被流沙掩埋。
近50年間,沙進人退,藺華芳一家被迫3次搬遷。“那時,我家有幾十畝的灌溉耕地被沙漠壓埋,家里的生活很艱難。”藺華芳說。
夾墩灣村正好處于金塔縣的東沙窩沙系帶上,從金塔鎮的邊溝一直延伸到鼎新鎮的夾墩灣,全長40公里,面積約60萬畝。
再無退路的金塔人認識到:“只有治沙,才能守住家園。”
從1978年開始,金塔每年組織干部群眾開展人工治沙工程。采取礫石埋壓、草方格固定、栽防沙林、設置沙障等措施,對全縣400多個風沙口,進行綜合治理。
肆虐的風沙,也磨練了金塔人的意志。經過幾十年抗爭,今天,終于讓茫茫沙海泛出片片新綠。
年近七旬的呂豐斌老人說起當年治沙經歷,仍然感慨不已:“我大半輩子都在治沙。哪里有沙哪里堵,有的人用家里的席子堵,有的人用柴草堵,就是要把‘沙老虎’鎖起來。”呂豐斌家住中東鎮上三分村,在村民幾十年的奮爭下,昔日的風沙口如今變成了綠色園林。他為了守住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當起了義務管護員。呂豐斌憶述說,2007年的冬天,縣里給上三分村調撥了3000多株沙棗、紅柳和新疆楊,他和村民一起在村頭的風沙沿線義務植樹,精心澆灌。好幾次,他不小心掉進水渠里,衣服濕透了,爬起來接著澆水……
如今的上三分村,樹木成行,一座座小康住房拔地而起。在防護林旁的耕地上,村民們還建起了一座座日光溫室。
從治沙到“沙里淘金”
從傳統治沙模式到建立永久的綠色屏障,并讓沙害成為發展經濟的資源——如今,金塔人的治沙經又有了新的內涵。
“治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金塔縣治沙站站長杜自珍說,首先要讓沙丘不“亂跑”,才能使農民發展沙漠生態經濟成為可能。
在金塔縣白水泉沙系的一處流動風沙口,近千株的灌木林,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非常醒目。
杜自珍介紹,這些“仿真灌木”是用可降解的化學原料制作而成,每株高約40厘米,樹冠周徑約80厘米,有樹枝和樹葉,和自然生長的沙生植物非常相似。作為試點,當初從省沙漠研究所引進栽植了1000多株“仿真灌木”。
“以往每年推進100米的沙丘自從用‘仿真灌木’固沙后,再也沒有向前推移。”杜自珍介紹,這種方法不受降雨量和地下水位限制,不受季節限制,也不破壞沙漠原始生態系統,大面積推廣應用成本比較低廉,防風固沙效果十分理想。
實施封灘育林育草、保護現有植被,加大人工造林恢復植被……多年來,金塔人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防沙治沙,至2014年,金塔林地面積達1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接近4%,綠洲內森林覆蓋率達到24.6%。
“先輩們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就是防沙治沙的經驗和成果。”鼎新鎮夾墩灣村年輕一代農民李天玉說,由于多年的治沙有了明顯的成果,沙漠吞噬土地、房屋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他現在琢磨的是如何利用豐富的沙漠資源來致富。
兩年來,李天玉已悄然實現了從“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成功轉型。
麥草壓沙的區域,適合耐寒、耐旱的梭梭生長。李天玉和同村的馬漢林正是看好了這一機遇,兩年來先后種植了1500余畝梭梭,成活率非常高。
“種植梭梭是為了將來嫁接肉蓯蓉。肉蓯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市場價格很好。”李天玉算了一筆賬,前期每畝地的投資在300元左右,種植肉蓯蓉后,預計畝產的收益在5000元左右。
李天玉要讓梭梭林起到兩個作用:治沙綠化,發展經濟。“我不僅要做治沙能手,更要當致富帶頭人。”李天玉憧憬著自己的未來。
盯住沙漠要效益
面對漫漫黃沙,金塔人學會了換一種思維看沙漠。這些年,金塔人一直在嘗試如何鎖住“沙老虎”,栽上“搖錢樹”,如何把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同步增長。
地處沙漠邊緣的大莊子鄉永豐村,盡管已是冬令時節,但韓占鐸家的日光溫室里,西瓜即將成熟。
韓占鐸說:“以前這里受風沙侵害非常嚴重,這幾年風沙被治住了,我們建起了日光溫室。由于是沙土地,非常適合種西瓜,而且西瓜的味道很香甜。”
提及收入,韓占鐸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我這1畝地的日光溫室可以說是個‘聚寶棚’:年底的一茬西瓜可收入1.2萬元,來年春天的一茬西瓜又能賣1萬多元。夏季再收一茬豇豆,還可收入近萬元……”
“我們的‘年公’西瓜可是供不應求,我這棚里的西瓜早就被人預訂完了。”韓占鐸的媳婦接過了話茬,與以前種莊稼相比,現在的收入要多好幾倍。
近年來,金塔縣提出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治沙和發展沙產業的積極性。全縣已累計發展沙產業3.5萬畝,其中枸杞6000多畝,梭梭接種蓯蓉1.5萬畝,其他如沙棘和黑果枸杞等特色沙生經濟作物1萬多畝,沙化土地栽植葡萄1100多畝,發展溫室沙蔥20畝。
綠色的日光溫室,黃色的制種,紫色的葡萄,白色的羊群……如今,在戈壁綠洲金塔興起了一個個富民增收的特色產業,群眾戰風沙、抗旱災,正用辛勞和智慧澆灌著這一朵朵希望之花。
金塔縣林業局副局長趙繼宏滿懷信心地說:“今后要進一步延伸沙產業的經濟鏈條,扶持更多的農民實現增收轉型。讓沙漠成資源,向沙漠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