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間,高臺縣科技館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實踐基地”作用,累計接待觀眾2500余人。讓參觀游客在豐富的科普活動中感受科學知識帶來的快樂,開闊了眼界,豐富了假期生活。

傳統的非遺活動多從人文、技藝等維度詮釋,但是在這背后,是什么樣的科技原理在支撐著技藝的傳承,傳統工藝流程中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科學本質呢?五一小長假期間,為引導公眾從科技角度認識非遺,了解科學與文化融合在推動社會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縣科技館面向青少年觀眾、家庭觀眾、社區群眾等群體,從“非遺”與“科技”結合的視角出發,敏銳捕捉到“非遺”在科技館傳播的機遇和模式,精心策劃并推出“非遺+科技”系列教育活動。



該系列教育活動以科技館特色的“親子活動”形式開展,不僅有輔導教師講授知識點,有同學們動手體驗非遺技藝,更有非遺傳承人現身說法,在多名科普志愿者、非遺傳承人以及行業專家的支持和幫助下,活動內容實現了“非遺文化”與“科技內涵”的有機結合。同時,活動開發緊密結合縣科技館序廳的展教資源,充分融合文化學習、問題引導、實驗探究、手工體驗、交流討論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帶領公眾通過親子協作和動手體驗,一步步學習和了解我國傳統非遺文化,探究非遺人文活動背后的傳統科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