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廣袤神秘的華銳草原到蒼茫浩蕩的大漠風光,從威武大氣的雷臺漢墓到巧奪天工的天梯山石窟,從科技感十足的摘星小鎮到綠海綿延的萬畝花田,從古樸典雅的武威文廟到充滿民族風情的冰溝河景區,再到寓教于樂的紅色旅游、遍布鄉村的采摘勝地、融景于城的濕地公園……
近年來,武威市圍繞做好文旅融合這篇大文章,積極謀劃新布局、拓展新業態、建設新高地,一幅色彩斑斕的全域旅游圖景正在徐徐鋪展。
武威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六個新武威”的奮斗目標,加強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大涼州文化挖掘、保護、研究、闡釋和弘揚力度,延續歷史文脈,擦亮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片……建設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新武威更是為武威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明確了方向路徑。

推動文旅融合整合資源強實力
氣勢恢宏的天馬文化、燦若繁星的五涼文化、博大精深的涼州儒學、獨具特色的邊塞文化、高雅絕倫的西涼樂舞、特色鮮明的西夏文化和千姿百態的民俗文化……厚重的歷史使得武威沉淀為一方文化沃土,也給武威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如何讓鐫刻著厚重文化印記的城市,在新時代的發展與前行中熠熠生輝,讓一方沃土更有文化,讓文化更有價值?
——文旅融合,“融”出一片新天地。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推進文旅融合,武威市有條件、有優勢。
近年來,武威市大力促成文化與旅游的激情碰撞和深度融合,帶來了文化旅游產業的萬千新氣象,鋪開了大發展格局。
舉辦涼州會盟紀念館、雷臺、普康等文化藝術燈會,民勤沙雕藝術國際創作營、蘇武沙羊節等文化活動,建成市級文化產業基地2處,培育規上文化企業7家,掛牌成立25個市級非遺傳習所,以文化為載體提升旅游品質;啟動“十萬學子游武威”活動,培育建成武威醋大媽食品等23家市級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推出文廟開筆禮、成人禮等研學產品;依托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涼州戰役紀念館、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紀念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主題旅游深度融合……
這一件件亮眼的文化大事折射出一個事實:逐步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產業,正日漸成為助推武威市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柱產業。

加快項目建設產業推進添動力
天馬漫步園、天馬博物館、天馬博覽園、天馬文創孵化產業園……塔吊林立,機械轟鳴,一個規模龐大的文化旅游綜合體正在武威城北拔地而起。
作為全省最大的文化旅游綜合體PPP項目,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通過挖掘漢歷史文化、天馬文化和雷臺漢墓遺址公園及其周邊提升改造,打造集遺址保護、歷史教育、旅游休閑、文創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于一體的綜合型5A級城市中央文化觀光景區,創建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主題景區公園,是充分挖掘武威歷史文化資源,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名市,打造全域旅游城市的重點支撐項目。
不斷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加速產業提檔升級……武威在推進文化和旅游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愈行愈遠。
近年來,武威市積極探索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把重點文旅項目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狠抓有效投資這個“牛鼻子”,圍繞擴量、提質、增效的投資要求,著力推進和招引一批文旅項目,重點構筑以項目為支撐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形成了既有“頂天立地”大項目,又有“鋪天蓋地”小項目的良好發展局面。
截至目前,武威市實施高質量發展重大文體旅游項目17個,完成投資26.15億元,全省最大文化旅游PPP項目——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完成投資42.78億元,所有單體建筑已全部封頂,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品質提升及改擴建項目一期、古浪八步沙“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已開放運營。
在武威,春有玩、夏有景、秋有果、冬有綠的旅游新格局已經呈現,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搶抓發展機遇創新引領增活力
大氣恢宏、精剪細刻的剪紙;極具視覺沖擊力、重彩細膩的涼州水陸畫;遠近聞名、風味獨到的古浪掛面;更有極具民族風情的天祝華銳服飾制作技藝、活靈活現的涼州皮影戲、別具特色的民勤毛氈制作技藝……
在南城門廣場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演,全市精選的8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展示與展演相結合的方式,讓人們真切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受到市民的熱烈追捧,也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前來觀賞。
這樣的新業態正不斷推動武威文化“走出去”,吸引外地游客“走進來”。
圍繞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武威市堅持把文化旅游與體育、研學、交通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作為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增強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實施產業融合行動。
近年來,鼓勵引導文旅企業投資研發特色文創產品旅游商品,培育了市文旅集團武小威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武威旅游開發公司、天祝卓瑪繡等一批文創企業,開發出馬踏飛燕文物仿制品系列、沙雕沙繡系列、“紅禿頭”手工拉面系列、“醋大媽”涼州熏醋系列、“沙宜生”養生保健系列、“高原小白”毛絨玩偶系列、武威貴金屬旅游紀念品系列、西夏字文化衫系列、彩繪鳩鳥直尺等20大類500多種旅游商品。西夏仿古陶瓷制品、“沙益生”系列產品、“高原小白”毛絨玩偶、“書城不夜”書燈分獲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甘肅旅游商品大賽銅獎,春曉熏醋系列、蘇武小鎮香菇牛肉醬鮮椒醬分獲2018年、2019年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爭取落實省級“非遺”項目“甘冬爾和楊達兒”“非遺”專項保護資金20萬元,民勤曲子戲和天祝唐卡項目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全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已達7項。

提升服務水平打響品牌展魅力
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影響著一個城市的整體實力,是城市的“軟名片”,如何讓這張“名片”叫得響、能發光,把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如何讓文化旅游資源走向大眾,助推當地文化旅游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武威在思考、在行動。
天馬劇院、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建成投用,天梯山石窟專題展、李銘漢故居及翰林園、賈壇故居、五涼文化博物館建成開館;蘭張三四線鐵路中川機場至武威段等重大交通項目加快推進,實施了一批4A級旅游景區連接道路,進一步完善游步道、停車場及餐飲購物、旅游標識等配套服務設施;上線“掃碼游武威”小程序,實現武威全境導游、導覽、導航各項功能全覆蓋。
連續舉辦四屆涼州文化論壇,邀請余秋雨、卜憲群、王子今、康震等知名專家學者來武作主旨演講;舉辦涼州馬文化研討會、“簡”述中國學術交流研討會等多項文旅活動;開通武威文體廣電旅游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和知乎、抖音、快手等平臺賬號,形成了近70個新媒體組成的宣傳矩陣;組織參加“環西部火車游”活動,強化武威市與周邊省市在旅游資源互補、市場共建、客源互送等方面的合作。
景區升級建設如火如荼,一批旅游新名片新鮮出爐……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合力攻堅。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在這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交匯,讓詩與遠方從美好的憧憬成為可以愜意享受的體驗;在這里,文化和旅游的疊加效應,讓武威正乘著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綻放滿園芬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武威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必將翻開新的歷史篇章。
來源:武威日報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