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鑫報訊(記者吳少華文、圖)8月13日,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嘉峪關群賢畢至,第二屆絲綢之路彩陶與嘉峪關歷史文化研討會在此拉開帷幕!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討交流絲路歷史文化的變遷與發展!
在當日的研討會上,來自中外的60余名專家學者以第二屆絲綢之路彩陶與嘉峪關歷史文化研討會為媒,共同探討彩陶與馬家窯文化的魅力,共商絲路(長城)文化的發展。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李并成從漢唐玉門關到明代嘉峪關,深入闡述了嘉峪關的歷史地位;西北民族大學歷史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吳通把明代嘉峪關邊防地位的演變放在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下考量,重新確立了嘉峪關的重要性;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員王仁湘認為: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的?嘉峪關,是古老萬里長城的終點。在它附近的戈壁灘上,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古代墓葬。這些鑲嵌在絲綢之路咽喉要道上的一顆顆明珠,閃耀著古老漢文明的璀璨光芒。從飲食生活的細節上可以看到,漢晉時代嘉峪關一帶受到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飲食器具、烹飪方式、飲食風尚都體現了這種影響,是絲綢之路活力的生動體現。
李并成——力爭嘉峪關再添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李并成談到,玉門關,為古絲綢路上最重要的關隘之一,隨著歷史的演進與絲路交通的發展,其關址曾有過幾次變遷,漢唐時期曾先后設在今嘉峪關市、敦煌市、瓜州縣境內,五代以后由重新回到嘉峪關一帶。明代所設的嘉峪關,即是古玉門關的延續。其中,嘉峪關市石關峽為最先設置的玉門關。
李并成講,由于嘉峪關市石關峽與瓜州縣雙塔堡均成為歷史上的玉門關址,既然玉門關已于2014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么有理由認為除敦煌玉門關外,其余這兩處玉門關址也應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就此建議,嘉峪關市與瓜州縣積極運作,進一步做好宣傳與保護工作,爭取盡快通過“玉門關遺產擴展”的方式,將石關峽與雙塔堡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樣一來嘉峪關市和瓜州縣除現有的“萬里長城嘉峪關城樓”與“鎖陽城”外,又各自多擁有一項世界文化遺產。一個市、縣擁有亮相世界文化遺產,這在全國其他城市中是極為罕見的,由此也可為“一帶一路”和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以及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增添異樣的光彩。
王志安——_嘉峪關不僅有歷史傳奇更充滿現代光輝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志安說,甘肅彩陶文化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大地灣文化向西傳播發展中,使得甘肅彩陶走向了輝煌壯麗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的燦爛,必然和遠古的彩陶之路有關,在連通東西文化的遠古彩陶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交融,才造就了馬家窯文化的輝煌。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造就了古代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與輝煌,特別是嘉峪關市,有黑山巖畫,有大片的魏晉墓室壁畫群落,以及雄偉的嘉峪關城樓。這都是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一顆顆閃光的寶石。如果我們把創造了嘉峪關古文化的先民和馬家窯文化的創造者——古羌人們加以聯系,我們就會有更大的視野,這不僅對研究絲綢之路文化有很大的拓展意義,而且還能讓我們開拓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陳望衡——馬家窯文化是中華史前審美文化之淵藪

武漢大學教授陳望衡表示,馬家窯文化在中華民族史前文化中處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將主要濫觴于中國新石器中期仰韶文化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進一步予以肯定并且朝著夏商文化性格的方向發展。中華民族的一些基本的傳統是在馬家窯文化奠定基礎的,而這一切均以審美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而集中體現在它的彩陶藝術之中。無論就其豐富性還是就其深刻性而言,馬家窯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從史前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中介,而且是中華史前審美文化之淵藪。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