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產業韌性足發展空間廣
——訪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戴俊生
大西北網訊 近期,美西方反華勢力蓄意捏造“強迫勞動”罪名,對新疆棉花和紡織服裝供應鏈持續進行打壓、制裁,部分國際品牌和國際機構基于謊言和虛假信息在其商業活動中公然污蔑和詆毀限制新疆棉花及其制品。面對這些無端指責,新疆棉花產業底氣何在?發展潛力又該如何進一步釋放?3月31日,記者采訪了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戴俊生。
“新疆棉花產業有十足韌性和發展空間,我們有信心應對各種無端指責,更不怕所謂的制裁。”戴俊生說。
新疆具備棉花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既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棉生產基地,又是我國唯一的長絨棉產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區域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國家及自治區立足新疆棉花生產的自然環境優勢、品種技術優勢、質量效益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推進新疆棉花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方向發展,構建了高效的生產經營體系、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健全的管理運行體系,不斷延伸產業鏈,持續提升競爭力,筑牢了產業發展根基。
“新疆棉花產業的十足底氣是在長期發展中培育積累起來的。”戴俊生說,新疆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綠洲灌溉農業區,適宜陸地棉、長絨棉、彩棉等多類型棉花生長,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靈活優化品種布局和生產結構,生產基礎牢固,產業發展回旋空間大,抗風險能力強。同時,新疆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棉花良種繁育體系、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和標準化生產體系,自育品種得到大范圍推廣種植,科技支撐得到大幅度提升,大部分棉田已實現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使新疆成為世界少有的在如此大規模種植基礎上實現穩定高產的棉花產區。可以說,新疆已經完全具備大力發展棉花產業的條件和能力,可以肩負起維護國家棉花安全和確保紡織產業持續發展的歷史重任。
棉花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和紡織工業發展的重要原料,我國作為世界棉花生產、消費、紡織工業、紡織品服裝出口創匯大國,棉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也正是新疆棉花產業所具備的供給和市場優勢。”戴俊生說,國內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為新疆棉花生產創造了廣闊的需求空間,形成了上下游緊密銜接的融合發展模式,這也是催生新疆棉花產業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動力所在。
上下游的緊密銜接帶來的是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戴俊生說,目前,新疆已形成了集棉花生產、服務、流通、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于一體的棉花產業體系,產業鏈各環節運作協同高效,形成了較強的產業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逐步成為我國棉花產業品種、技術、裝備、人才的高地。
“特別是在生產領域,棉花已經成為很多農民善于生產管理的經濟作物,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戴俊生說,植棉收入已成為新疆棉農的重要經濟來源,在棉花主產區,棉花收入占每戶收入的比例可以達到60%以上。同時,得益于植棉全程機械化生產方式和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棉花生產節本增效成效顯著,比較效益穩步提升,使棉花的生產基礎和穩定性得到進一步加強,為棉花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構筑起穩定根基。(劉毅)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