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500余所“農牧民夜校”為冬閑群眾充電
12日晚,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鎮阿克齊村村民海拉提·吾肯匆匆吃了幾口晚飯,就帶著筆記本急急忙忙趕到村委會會議室,會議室已經坐滿了人,這里將舉行“農牧民夜校”電焊班首期講座。
海拉提去年這個時候就參加過夜校學習,這次他又來到夜校為的是參加電焊培訓。“過去冬天在家閑得慌,現在上夜校很充實,多學習一門技術,就多一條致富路子。”海拉提說。
據介紹,阿勒泰地區每年因參加夜校學到實用技術,被大中小企業招錄的農牧民達3600人,每年可實現勞務創收1.2億元,年人均增收3萬多元。今年,阿勒泰地區根據自治區《關于在全疆行政村開辦“農牧民夜校”的通知》精神,在阿勒泰地區525個行政村和24個農牧分場全部開辦了“農牧民夜校”,讓廣大農牧民走出家門、走進校門,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收能力。
“培訓是手段,就業是目的。開辦‘農牧民夜校’的目的是讓每一名經過培訓的學員都能靠技術實現就業。”阿勒泰地委組織部基層辦副主任王文智如是說。
為讓“農牧民夜校”發揮實效,阿勒泰地區按照“八有”標準,以遠程教育站點、農家書屋、村級教學點等場地為主,結合地區行政村點多、線長、面廣,村民居住相對分散的地域特點,在村民小組活動室、黨員中心戶文化大院、霍斯工作站等固定場所建立夜校教學點。確保每所夜校有一塊不少于80平方米的教學場地、有一套視頻課件收視系統、一套滿足正常教學需要的教學用具、一批開展文體活動必需的設施裝備。
阿勒泰地區還建立“農牧民夜校”師資庫,從各類鄉土人才、村第一書記、農技人員、致富能人中推選3800余名理論水平高、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優秀人才擔任老師,將課堂設在田間地頭、種養殖基地,讓每位群眾都學有所得。課程設置全由群眾“點單”,涉及農牧業實用技術、基礎文化知識、法律法規和宗教政策等方面,為不使學習過于乏味,夜校采取集中授課和文體活動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夜校接地氣、受歡迎。
截至目前,阿勒泰地區“農牧民夜校”已舉辦建筑、汽車維修、林果種植、烹飪和家畜飼養等實際操作培訓600余次,已有2.4萬名農牧民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