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風景線 江陰人才援疆為霍城“錦上添花”
11月25日,霍城縣江蘇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內一科主任李新國正在忙著為醫院即將開展的一例心血管介入手術做各項準備工作,該手術的實施,將填補霍城縣江蘇醫院的一項空白。
“以前醫院做不了心血管方面的手術,很多本地患者需要轉到外地大醫院去治療。”李新國說,今年,在江陰市對口支援霍城工作組的協調支持下,醫院派出由李新國帶領的心血管介入性診療團隊六名成員去江陰市人民醫院心血管科進修培訓,全面掌握了相關設備的操作方法,并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為醫院開展此類手術奠定了基礎。
通過九個月的學習,李新國觀摩了700臺手術,共參與完成了300臺手術,單獨完成PTCA手術65臺。現在,他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及冠脈單純A型病變支架植入等手術。
“培訓比較成功,醫院下個月就可以開展這方面的手術了。”霍城縣江蘇醫院黨委書記、院長錢大雁說,這項手術的開展,將為及時搶救心血管方面的病人贏得時間。
江陰援霍工作組不斷創新舉措,采取“組團式”柔性引才、“滴灌式”對口培訓、“本土化”技能培訓、“梯次化”人才甄別等方式方法,為霍城縣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
李新國帶領的心血管介入性診療團隊就是“滴灌式”對口培訓的典型,而李新國本人是“梯次化”人才甄別的代表人物。
在突出“組團式”柔性引才、創新幫帶提升工程中,“無錫·江陰班”在霍城縣江蘇中學的成立無疑是江陰援霍工作組的又一創新做法。
2014年,江陰援霍工作組在教育援疆方面提出“集中攻堅,示范引領”的新思路,以一個班級為突破口,匯聚優勢教師資源,冠以“無錫·江陰班”之名,盡快使江蘇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當地落地生根,這種創新做法得到了霍城縣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三年來,江陰援疆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興趣激發,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以學校青藍工程為平臺,每位援疆教師至少帶一名當地青年教師,充分發揮援疆教師“傳、幫、帶”作用。
在江陰援霍工作組關心支持下,霍城縣江蘇中學去年派遣10名優秀學生赴無錫、江陰學習一年。今年,又派出15名優秀學生赴江蘇學習,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內地先進的教學理念。
“在今年的高考中,‘無錫·江陰班’49名學生一本上線率達到100%。”援疆教師、霍城縣江蘇中學副校長趙仲彤說,通過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突出“梯次化”人才的甄別、選拔,江陰援霍工作組還與霍城縣委組織部聯合制定了《霍城縣“123人才”實施意見》,每三年選拔命名表彰10名領軍人才、20名拔尖人才、30名青年人才,并利用援疆資金給予10000元至30000元的津貼獎勵,今年4月,命名表彰了56名示范引領好、幫帶效果好、工作成效好的“123人才”。
“通過選拔優秀人才,他們干事創業的勁頭比以前提高了,示范引領作用也更明顯了。”霍城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馬忠洪介紹說,三年來,這56名優秀人才共打造了77個示范點、發表論文56篇,幫帶徒弟276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霍城縣卓遠服飾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骨干買麗艷·熱合曼是江陰市人才援疆項目“本土化”技能培訓中萬眾創業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我現在不僅學會了服裝裁剪、設計,還學了很多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19歲的買麗艷是惠遠鎮央布拉克村的一位農民,非常喜愛服飾制作。
去年,買麗艷參加完霍城縣的技能培訓班后,被派到江蘇省晨風集團公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習,晨風公司的師傅除了手把手教她服裝裁剪和設計方面的技能外,還教她如何管理班組。
買麗艷回來后,成為公司的帶班長和技術骨干。“我現在一邊積攢資金,一邊積累些管理經驗,到時候自己創業。”買麗艷說,五年之內,她要回村里創辦一家服裝企業,讓周邊的姐妹們到廠里工作。
三年來,江陰援霍工作組共投入援疆資金1800萬元,實施干部人才培訓項目120個,對口掛職100余人,柔性引才150人;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000人次,就業技能培訓1000人;赴無錫江陰對口培訓項目50個、培訓人員1200人;培訓基層黨員干部10000余人次,為霍城縣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