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東(右)在吉爾吉斯斯坦與當地果農交流蘋果種植技術(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位于“中國農科城”陜西楊凌的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59歲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劉占德在一間特殊的庫房前停下了腳步。
“這里有剛剛收獲的獼猴桃。我們正在進行自然催熟實驗,讓獼猴桃到了消費者手中就能夠直接食用。”他說。
2010年,劉占德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陜西眉縣設立的獼猴桃試驗示范站的首席專家。他重點推廣了獼猴桃在生產環節的10大關鍵技術,讓學校的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落地。
在他的倡議下,陜西省后來又開展了獼猴桃產業的“東擴南移”。2023年,陜西省獼猴桃種植面積101.01萬畝,總產量146.3萬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政陽與劉占德有著類似的經歷,2004年秋冬之際,他來到陜西省白水縣籌建蘋果試驗示范站時,當地蕭條的蘋果園和冰冷刺骨的寒風讓他記憶深刻。
2024年9月4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政陽(中)在學校實驗室內向學生講解蘋果脫毒的知識。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示范站建成后,趙政陽一邊嘗試培育新的國產蘋果品種,一邊在當地重點抓示范戶,推廣和普及先進果園管理技術。如今,白水縣的矮化蘋果園面積達到18萬畝以上,涌現出一大批通過蘋果產業“致富又帶富”的職業農民。他培育的“瑞陽”“瑞雪”“瑞香紅”等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已經超過40萬畝。
和劉占德、趙政陽一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如今有600余名專家常年駐扎在生產一線,進行科研和實踐。
他們帶領學生深入中國18個省區的28個試驗示范站和46個示范基地開展工作,通過進行科研、示范、推廣、培訓等技術服務,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農人隊伍,構建了大學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東的示范園里,這兩天他正在檢查明年將出口到吉爾吉斯斯坦的蘋果苗木。他通過無性繁殖技術培育砧木,并配套上促發枝等一系列管理技術,讓他的蘋果樹與以往栽植六至七年后才能掛果的蘋果樹有著顯著不同的優勢。
在栽植后的第二年,張東培育的蘋果苗木就能掛果,再加上每棵苗木的售價較低,這讓他接到了為吉爾吉斯斯坦15萬畝蘋果園育苗的大訂單。
為了讓示范站引領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劉占德將學校機電學院、經管學院等其他院系的老師也邀請進站,以項目制的方式最大限度發揮示范站科學研究、示范推廣、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四項功能。
“農業的產業鏈非常長,想要加快科研成果落地,最好的辦法是讓更多不同專業老師的作用都發揮出來,形成一種集成式的、簡便化的新技術推廣方案。”他說。
考慮到老舊獼猴桃果園增多,劉占德現在正考慮在陜西開啟他的“百萬畝果園改進計劃”。他打算從土壤、品種、架形和生產機械化模式等四個方面入手,實現種植獼猴桃基礎條件、技術、質量、品牌和效益的五方面提升。
“我們會繼續沉下心來做事情,努力讓獼猴桃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劉占德說。 新華社記者姚友明、王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