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曉東向游客介紹3D打印版“唐三彩騰空胡人騎馬俑”。
近年來,為了讓文物活起來,讓更多人來到博物館參觀學習,陜西各大博物館結合自身實際,在展陳形式、文物利用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通過VR、AR等數字化技術為游客帶來沉浸式觀展體驗;開發各具特色的文創產品,讓游客將“文物”帶回家;積極推出有趣又有意義的社會教育項目和研學活動……三秦大地上的博物館正在開啟更多可能。
“這個展柜里展示的是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唐三彩騰空胡人騎馬俑,旁邊展柜放置的是一件以它為原型制作的3D打印版‘唐三彩騰空胡人騎馬俑’。在人和馬的身上我們繪制了現在年輕人喜愛的賽博朋克風格彩繪……”8月29日,西安博物院文化創意部部長祁曉東正在向參觀的游客介紹西安博物院展出的“新”文物。
今年8月,西安博物院聯合中國運動科技品牌“匹克”正式推出文物復活計劃,利用圖像采集及3D打印技術,將館藏文物通過實體掃描、采集建模及3D打印制成實物,并加之賽博朋克風格的涂裝推出二次創作的現代“唐三彩”。
“用現代技術手段去表達傳統文物,通過現代人的審美來表達文物,拉近文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文物不再‘高冷’,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到博物館參觀。”祁曉東說。
同樣是新科技,5G、VR、360度全景導覽等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領域已經應用多年,尤其是“云展覽”已成為博物館的必修課,也越來越受到游客的喜愛。這些被“搬上”云端的展覽,隨時等待著游客的“到訪”。游客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一場深度的博物館之旅,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陜西考古博物館自今年4月開館以來“一票難求”。為滿足廣大游客的觀展熱情,近日,陜西考古博物館推出“考古圣地華章陜西”展覽的全景漫游虛擬展覽。游客們省去了搶票和排隊的煩惱,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以“云游”博物館的各個角落。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全景漫游虛擬展的消息一經發布便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廣泛關注。這些云展覽不僅滿足了游客的需求,也開啟了一種參觀博物館的新選擇。
作為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橋梁,顏值與內涵并存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屢屢“出圈”。一件優秀的文創產品,不僅具有紀念意義,也能引起更多人對博物館的好奇心。在這層意義上,文創產品就是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是可以被游客帶回家的展廳。
要說今年最“出圈”的文創產品,各大博物館推出的文創雪糕一定榜上有名。鏤空人面覆盆形器、“西周第一豪車”的青銅車馬部件、兵馬俑、鑲金獸首瑪瑙杯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文物統統“變身”雪糕,給廣大游客送去清涼,讓歷史混合著雪糕的甜蜜一同融入人們心里。
今年夏季氣溫高,在西安半坡博物館體驗“史前工場”研學活動的學生們熱情更高。鉆木取火、房屋搭建、陶器鉆孔和植物錘染……這些有趣好玩的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們對半坡的文化和古代先人的生活有了更生動、更直觀的了解和體會。
據統計,今年暑期,西安半坡博物館“史前工場”研學活動開展了40余場,接待了來自15個省(市)的1800余名青少年。大家共同在博物館里度過了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暑假。
除了研學活動,博物館還積極開發社會教育項目,《姍姍來了——一個千歲美女》是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推出的社會教育項目,專門針對6歲至14歲的孩子設計了涂色游戲、拼圖、折紙、角色體驗、姍姍芭比、電子姍姍共6種互動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充分發揮博物館寓教于樂的功能。
該項目不僅深受學生們的喜歡,還在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會上被國際博協教育與文化委員會年會評選為“2022年最佳教育實踐案例(全球五佳)”。
“《姍姍來了——一個千歲美女》將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意蘊和博物館所承擔的教育功能有機融合,充分彰顯了漢陽陵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博物館公益文化教育職責,積極發揮了博物館文化橋梁作用,從而在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向全球博物館界同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社會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和方向。”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程艷妮說。(記者楊露雅文/圖)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