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戶縣撤縣設“鄠邑區” 省民政廳:未收到批復
這兩天,西安市“戶縣”改為“鄠(讀音hù)邑區”的消息引發網絡刷屏,網友對此消息“喜大普奔”。甚至有網友貼出了“國務院關于同意陜西省調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188號)”,以證明確有其事。然而,戶縣撤縣設區的消息目前仍局限于網傳,省民政廳和戶縣相關部門均表示,沒有看到國務院的紅頭文件之前,不便發消息。而對化簡為繁的“鄠邑區”的名稱,在市民、網友中引來不少熱議。
知情人士稱
相關文件今年7月就已上報
11月28日、29日,“戶縣”改為“鄠邑區”的消息在網上持續發酵,有的稱西安將誕生第十一區,這引發網友關注。
昨日,華商報記者從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了解到,省民政廳目前還沒有接到紅頭文件,不便發消息。據知情人介紹,戶縣撤縣設區的相關文件今年7月就已上報國務院,目前批復文件還沒有下來。戶縣相關部門回復華商報記者,沒有接到正式文件。
戶縣申請撤縣設區歷經13年,遭遇4次失敗但從未放棄。據介紹,早在2003年戶縣就啟動了撤縣設區工作,先后于2004年、2009年、2013年、2014年4次將撤縣設區請示文件逐級上報國務院,但均未獲批。最近一次申請撤縣設區是今年3月7日,戶縣政府向市政府上報了《戶縣人民政府關于戶縣撤縣設區的請示》。4月12日,西安市政府即向省政府上報。隨后在7月11日,戶縣撤縣設區的請示通過了省政府第10次常務會審定,并上報國務院。
“戶”還是“鄠”讓人糾結
戶縣政府在歷次申報文件中對縣改區后的具體名稱,除了鄠邑區外,曾有多個備選項,比如西戶區、草堂區、甘亭區等,甚至民間人士還建議了戶州區、灃京區等諸多名稱,每個名字都有充足的理由。
據戶縣知情人士介紹,最初申請撤縣設區時,西戶區和草堂區呼聲很高。比如西戶區確實出現在上報文件中。當時的支持者認為,西戶結合了西安和戶縣的名稱,簡單好記,有利于戶縣宣傳和發展。但反對者認為“西戶”太過簡單,讓戶縣失去了原有的歷史韻味和內涵。而草堂區,源于戶縣最為知名的人文景點草堂寺,草堂煙霧也是關中八景之一。但反對者認為“草堂”是文化景點,不能代表整個戶縣。
對鄠邑區,戶縣文化人士李先生介紹,這是社會學者研究后的結果。《西安地方志》文章曾記載:戶縣,本夏時扈國,商時崇國,周為豐京,秦共公二年(前607年)滅崇國設扈邑,孝公改扈邑為鄠縣,以古扈國在此,“扈”與“鄠”通用而得名。
但也有人認為,當年把鄠縣改名為戶縣,就是為了好認好記,現在戶縣軟面、戶太八號、戶縣農民畫等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名氣,現在如果改為鄠邑,雖然有歷史內涵,但在全國推廣上可能不如以前了。
“鄠邑”二字許多人不會讀
對戶縣即將改名“鄠邑區”,有西安網友在網上疾呼“請大聲告訴我‘鄠邑’這兩個字怎么讀?”對這一化簡為繁的區名,部分網友也表示“生僻、難認”。
據華商報記者查證,1964年,為方便易讀易寫,胡喬木、郭沫若均建議陜西“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請把它們改換成同音的常用字”。同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楊明軒在《光明日報》發表《鄠字的簡化及其他》,支持其家鄉將鄠縣改名為戶縣。
1964年9月10日,陜西的14個生僻地名在國務院批準后簡化,如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郿縣改為眉縣,醴泉縣改為禮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鄠縣改為戶縣,雒南縣改為洛南縣,邠縣改為彬縣,鄜縣改為富縣,葭縣改為佳縣,沔縣改為勉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