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2014年小康社會指數居全國十三 較2010年提高6位
隨著陜西省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擴內需、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和深化,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態勢穩中向好。昨日來自省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度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分析》顯示:截至2014年,小康社會綜合監測指數87.2%,較2010年提高14.7個百分點,年均增長3.7個百分點。小康綜合指數2014年位居全國第十三位,較2010年提高6位。
關中小康建設 優于陜南陜北
經過近五年不懈努力,陜西小康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綜合指數較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從2010年3.43縮小到1.8。隨著近年來陜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小康社會進程的地域性特征依然突出。關中的小康建設綜合優勢明顯,達83.3%,優于陜南、陜北。除資源環境指數低于陜南、陜北,其余指數均位居前列。反映小康進程的五大方面發展也比較均衡。陜北、陜南五大方面的指數并不均衡。
陜北區位特征明顯,其中,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指數增長較快。陜南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政策限制性因素和地理位置、人文社會等因素影響較為明顯,其起點較低,增速則在不斷加快,成為新的支撐點,年均增幅達4.1個百分點,其中資源環境、人民生活、文化建設指數加快推進,年均增幅超過5個百分點,發展潛力較大。
讓眾創借互聯網 遍地開花結果
近年來,陜西在經濟等各個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成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離實現的目標還有差距,許多方面還需不懈努力和加快推進,陜西省統計局建議,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增強創新驅動動力,用好互聯網 。重點加快推進縣鄉鎮互聯網基站建設,帶動社區和村(鎮)集中連片發展,特別是優化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網絡規劃布局,政企融合,以企為主,繁榮網絡和信息技術市場,使互聯網技術惠及農業農村農民,推進工業向4.0邁進,提升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郵電與交通運輸、互聯網電子商務,物聯網等等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加快夯實和深化網絡基礎教育,推進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快新的信息技術及設施設備的應用與推廣,使互聯網與具體的產業行為對接,與陜西各項戰略規劃、政策措施對接,讓眾創借互聯網在陜遍地開花結果。
同時,面向世界,培育市場。培育和借力眾創,發揮閃存與智能終端、混合動力汽車與新能源電池、飛機與無人機、生物疫苗等重大項目的導向與衍生作用,依托國家級高新區、開發區、智慧新城,推進產業基地。加快改善省內基礎建設延伸,以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落實與提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牢基礎。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步伐,逐步強化城鄉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完善動態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