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開啟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新篇章。一年來,青海加快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獲批,做好昆侖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成形。
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完善
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有效破解了“九龍治水”難題,摸索出了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治理模式。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面完成試點任務,通過國家評估驗收,為正式設園奠定了基礎。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啟動,昆侖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青海成為全國唯一的3個國家公園在建省。同時,青海省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調查評估和整合優化,全省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比例提升至38.4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生態保護和修復成果斐然
我省全面加強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先后啟動實施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重大工程。全面推行林長制,設立6467名林長,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
目前,我省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布提高到7.5%、57.8%,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藏羚由最低時的不足3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雪豹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活動足跡遍及兩市六州。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雙縮減”,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濕地保護率64.32%,高于全國平均12個百分點,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億立方米,“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
自然保護地制度體系逐步完善
我省編制完成《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總體規劃》和《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制定發布《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和工作大綱,制定出臺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建構方案等18項制度辦法和自然保護地建設規范等4項技術標準,形成了規范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制度標準體系。率先探索自然保護地立法,起草完成《青海省自然保護地條例(草案)》,為自然保護地建設提供制度支撐。
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全面建立
目前,我省共設置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14.51萬個,年均為群眾直補森林、濕地、退耕還林還草等各類生態補償資金10億元以上,重要生態功能區的農牧民吃上了“生態飯”。科學利用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生態旅游、林下經濟、林草種苗、中藏藥材、藏茶、草產業等支柱產業,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西部地區重要的當歸、黃芪生產地,讓廣大農牧民享受到了更多生態紅利,推動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表示,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我省將全力服務保障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積極推動祁連山國家公園設園工作,加快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做好昆侖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積極推動構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