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新高,去年青海省民政投入57億元 同比增長12.5%
3月2日,來自省民政廳的數據顯示,去年以來,我省累計投入民政事業經費57.98億元,同比增長12.5%,群眾感受到了好政策帶來的福祉。
困難群眾醫療救助達81.6萬人次
“好政策就是甘熱天里的雨,下了大雪的煤,我們能享受上,心里萬分感激。”說起民政救助政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家寨鎮上桃村村民柴進蓮有感而發,去年她在地里打農藥時,不慎被大風刮下來的樹枝砸傷,造成腦部重傷,花了15萬元藥費,通過我省建立的“救急難”綠色通道,她得到了臨時救助資金,同時被納入了農村低保范圍,暫時緩解了生活困難。去年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和目標要求,我省制定出臺多個專項救助計劃,及時將符合條件的52萬貧困對象納入農村低保給予兜底保障。全面推進“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機制和“救急難”工作,全年累計受理、轉辦轉介、反饋困難群眾申請救助事項1.98萬件,辦結率達80%以上。
我省再次提高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對象標準,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400元和每人每年2970元,五寶對象供養標準每年增幅達到18%。不斷加大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力度,實施困難群眾醫療救助81.6萬人次,臨時救助困難貧困家庭8.14萬戶次。
西寧、海東特困老人養老服務全覆蓋
“我眼睛看不見,一個人生活,也沒有啥多余的收入。四年前,托靠政府,搬到湟中縣中心福利院。這里干凈、舒服,伙食也好,閑了跟大家看個電視,鍛煉一下身體,舒坦的很。”對于居住在湟中縣福利中心的上五莊鎮拉斯木村的村民魏秀花,好政策的福祉實實在在、真真切切。
在我省,像魏秀花這樣被納入供養范圍的對象還有很多。去年,我省制定出臺《青海省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辦法》,及時將全省符合條件的農村無保對象、城市三無人員和困境兒童納入特困救助供養保障范圍,全面落實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全年支出各類社會救助資金24.3億元,同比增長16%,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不僅如此,走在全省前列的養老服務事業中,去年我省深入推進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西寧、海東兩市實現特困老人和80歲以上老人購買養老服務全覆蓋,全省老年人居家和社會養老服務承接主體達40家,再次將高齡補貼標準人均每月提高20元,惠及老年群體30.1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