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長江、黃河、瀾滄江及黑河發源于此,是我國極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并加強青海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全面推進生態領域改革,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青海經濟發展的新成就、生態建設的新成效、文明進步的新形象,2014年10月,青海省全面啟動了可可西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正式將這個“深藏閨中”的“美麗少女”從“幕后”推到了“前臺”。
可可西里
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可可西里,蒙古語意為“美麗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玉樹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總面積450萬公頃,是目前建成的我國面積最大、濕地最多、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
作為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和最大高原上的無人荒野,可可西里在自然原真性、地理獨特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完整性、詩意奇美性、神秘未知性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和生態價值。
這里發育著世界屋脊上高海拔高寒區的現代冰川,冰緣地貌及高原沸泉。巍巍昆侖橫貫可可西里,山頂的皚皚白雪如圣潔的哈達漂浮在半空,向世人展現著她的純潔與高貴。千百萬年來,這塊凈土以其固有的秩序輪回著春夏秋冬,過著沒有炊煙的日子,祥和寧靜是她的主旋律,風霜雨雪是她的伴奏曲,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的真實存在,從生靈草木到江河湖澤,都帶著遠古的氣息,是那樣的純樸和美麗。可可西里號稱“湖的世界”,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無以計數,形成了東羌塘內流湖區,滋潤著可可西里的萬物,給蒼涼的高寒荒漠生態環境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這里是我國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物基因庫,野牦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動物棲息于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種是藏羚和野牦牛,藏羚繁殖地面積占全球繁殖地面積的近80%,種群數量占全球數量的近40%,而野牦牛種群更達全球種群的50%以上。來自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和青海三江源地區的雌藏羚每年都匯聚在可可西里北部的湖盆區產羔,最大集群超過兩萬頭。藏羚一年一度的繁殖遷徙是世界罕見、中國僅存的陸生大型哺乳動物遷徙景觀。除此之外,還有可可西里龍膽、可可西里地梅、烏蘭烏拉爪龍虱、可可西里淋龍虱等十余種全球獨有、珍稀的植物,被專家稱為“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和生境最后的庇護所”。
可可西里龐大的山系與冰川、星羅棋布的各色高原湖泊以及活躍其間的野生動物,造就了特有的生態系統,并且這個生態系統按照自然法則保持了其特殊的完整性和原真的自然美,那里的一切景象都能讓人類感到自己的渺小,使感官的每一個方面都受到強烈震撼。由于多數物種都不能見于青藏高原之外的任何地區,從微小的墊狀植物到雪山下生機勃勃的獸群,一切無不令人覺得驚奇。星辰般的成群藏羚在雪山湖泊間如潮起潮落般來去,在天地間抒發著蒼涼遼遠的暢想,一切是那樣的雄渾秀美、那樣的富有詩意。
可可西里的獨特神奇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許多向往和探索都指向這片茫茫的蒼原。
三億多年來,這里的地質地貌、江河湖泊是如何變遷的,是如何演變成如此的神奇和美麗;在如此高寒的氣候條件下,藏羚等動物精靈為什么能繁衍千萬年而生生不息;在當下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日益加快的情況下,可可西里將如何進一步演化變遷,高原生物將如何適應;在新的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保護工作應如何加強,如何適應形勢發展等等疑問和課題都擺在我們的面前,考驗著科研人員和行政管理者的智慧。
為世界留住
這片“最后的凈土”
可可西里地區是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原始狀態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被稱作“最后的凈土”。但是上世紀末的“淘金熱”以及捕撈鹵蟲等活動對可可西里及其周邊地區高寒荒漠生態系統、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破壞。
為了給全人類留住這片“最后的凈土”,國家和省上把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原始生態環境放在比保護野生動物本身更為重要的位置上,給予了高度重視。
1997年6月,省政府在玉樹州成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同年12月,國務院公布可可西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3月,管理處整體搬遷至格爾木市;
1999年,保護機構更名為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01年組建了森林公安分局;
2007年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全國示范自然保護區……
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成立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開創性地開展保護工作,嚴格依法保護可可西里原始生態環境,嚴厲打擊盜獵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和倒賣、運輸、窩藏野生動物制品的違法犯罪活動,積極救護野生動物。經過10多年的保護管理,保護區內的珍稀瀕危物種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據監測統計,可可西里保護區境內及周邊地區藏羚羊種群數量已接近或達到6萬多只,較盜獵活動最為猖獗的上世紀90年代末不足2萬只增加了4萬多只。目前在遺產提名地、緩沖區內盜采、盜獵的現象已基本絕跡,可可西里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近年來,尤其是隨著可可西里申遺工作的全面推開,青海省進一步加大了對這片凈土的保護管理力度,并將科學研究和生態宣傳作為保護管理的應有之義,相繼開展了藏羚羊人工喂養和繁殖,在不凍泉保護站建立了高原醫學研究基地,在五道梁建立了可可西里高原動物研究站;在保護區邊緣公路設立生態和野生動物保護宣傳碑,在昆侖山口建立了以藏羚羊為主體的大型環保碑;并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宣傳生態和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和法規,在北京、上海等地開展巡回宣傳,邀請和接受省內外、國內外媒體的采訪報道,使我國政府在拯救藏羚羊、保護可可西里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深入人心,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同。
申遺不是目的,保護才是根本。
可可西里申報世界遺產對青海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不僅僅是攻堅克難的成果,更是保護開發的開始。它就像一個標志,將讓公眾更加了解青海人的生態意志、保護訴求、綠色情懷、文明愿望,并喚起更多人的關注、關心和參與高寒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自然景觀以及其它自然資源的保護,也必將讓全世界更加親近和了解生態青海、大美青海。
努力打造
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隨著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保護好生態,對青海來說,不是包袱而是機遇,既是服務全國乃至全球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可西里一旦申遺成功,不僅意味著我省的珍稀資源將得到更高層次、更廣范圍的保護;更意味著青海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將得到極大地提升。
努力把可可西里打造成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自2014年申遺工作啟動以來,青海省嚴格按照《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相繼完成了可可西里自然遺產提名地申報文本及附件的編制修改完善和報送工作;制定并印發了《青海可可西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環境綜合整治和保護管理設施規劃建設工作方案》,啟動了可可西里申遺環境綜合整治和保護管理設施規劃建設工作;組織國內相關專家和部門人員赴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開展了預考察,進一步論證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考察評估線路方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性法規《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10月1日開始施行,標志著這片中國最大的自然遺產地獲得立法保護。
今年1月28日,可可西里申遺文本正式送達位于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青海可可西里將作為今年中國政府唯一申報的自然遺產項目參加2017年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一旦獲得通過,將成為國內最大、全球前十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同時也將彌補青海作為資源大省至今沒有世界遺產的空白和遺憾。
不負青山綠水,無愧子孫后代。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青海對國家和人類、對子孫后代肩負的重要責任。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目前,青海省正在不斷強化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加快推進可可西里申遺步伐,認真做好環境綜合整治、服務設施建設等各項工作。
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綠色傳承的生態家園,為共有的地球營造一個綠色永續的和諧未來,將可可西里打造成美麗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青海行動的腳步愈加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