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行走在貴德、化隆、尖扎和循化的黃河沿岸,兩岸群山突兀,田野干涸。濕潤的氣候并未給當地造就萬頃良田,兩岸農民只能“守著嘩嘩流淌的黃河水,只能靠天吃飯。”
修提灌站,引水上山。從上世紀開始,世居在黃河沿線的群眾想盡辦法解決農田灌溉問題。
“我們村里的土地離黃河較遠,沿途修建了三個泵站,才能將水抽到地里。種點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一畝地年平均收入也就是幾百元,但抽水所需的電費就要80元。”尖扎縣坎布拉鎮尕布村主任薛金才望著田地如同守著一塊“雞肋”。
如何徹底解決沿黃地帶耕地的灌溉問題,讓兩岸的農民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讓干涸的土地變為良田,依靠濕潤的氣候打造我省東部沿黃地帶富饒的“魚米之鄉”,我省水利部門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
從2011年6月,我省依托已建的李家峽、公伯峽啟動了亞行貸款青海省東部地區農村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李家峽、公伯峽水庫灌溉工程),成為我省首個利用亞行貸款在黃河沿岸新建的省級重點水利灌溉工程。
該工程總投資15.77億元,將新建李家峽和公伯峽南北4條長105.53千米的主干渠,長76.48千米的89條支渠和長1251千米的2021條斗渠。工程涉及海東市化隆、循化兩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黃河河谷地區,控制灌溉面積為1.39萬公頃。
緊接著,2015年,我省東部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之一的貴德縣拉西瓦灌溉工程開工。工程總投資14.4億元,將在拉西瓦水庫大壩和李家峽水庫之間的黃河南岸,建設一條39千米長的引水骨干渠及配套工程,改善并新增灌溉面積1.33萬公頃。
遇溝架渡槽,遇山挖隧洞。至此,在我省東部巍峨連綿的群山間,5條人工建設的主干渠和千萬條細支末渠的建設,在西至公拉西瓦水電站,東至偱化撒拉族自治縣的黃河谷地如火如荼的展開。
9月初,記者走進位于尖扎縣坎布拉鎮尕布村的李家峽水庫灌溉工程施工現場。山巒間渡槽高高架起、明暗渠更替前行,宛如一條時隱時現的巨龍沿著黃河南岸向東延伸。
李家峽南渠建設管理局局長周志龍介紹,李家峽水庫灌溉工程由李家峽南、北干渠、支渠和田間配套工程組成,項目涉及化隆回族自治縣和尖扎縣的4鎮1鄉64個行政村。工程總長45.985公里,其中隧洞17座、長21.1千米,明渠18.47千米,渡槽47座。目前,北干渠完成工程的70%,南干渠完成90%,明年有望全線通水。
尕布村主任薛金才給記者分析,南干渠建成后渠道將修到田間地頭,全村共有70多公頃耕地和山坡林地都能澆上水,而且隨需隨澆,省去電費和缺水造成的減產,每畝地就能增收350元。另外,尖扎氣候好,有水就能種兩季,收完糧食后還可種蔬菜,這樣土地的利用率將翻倍,全村的收入還會倍增。
李家峽、公伯峽水庫四條灌溉工程,將通過參與式灌溉管理、灌溉農業支持和機構能力建設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投入,將擴大灌溉面積,改善灌溉條件,降低灌溉成本。把原有低水平農田和荒灘荒坡改造為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林成網、能灌能排、土層深厚和肥力增加的高產穩產良田。
同樣,在貴德縣開工的拉西瓦灌溉工程,總長39千米的干渠上建設明(暗)渠12千米,隧洞15座、占干渠總長的一半以上,渡槽25座、長8.3千米,倒虹吸3座、長1.34千米,其他渠系建筑有169座,將于2017年實現階段性通水,2018年年底全部完工通水。
在貴德縣的施工現場,一條直徑達2.4米的倒虹吸管道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近600米長的粗大管道穿過公路河流,如梯形般座落在兩山之間,將半山腰貫通的兩個隧道連接起來,電焊工站在管道內正對接焊連。
“這是青海境內最大的管徑,每秒輸水11.6立方米。”拉西瓦灌溉工程監管局副局長張慶告訴記者,整個管道使用了滑動式橡膠支座,管道間還采用軟性連接,可有效解決熱漲冷縮導致的管道變形,是國內最先進的建設技術。
該工程完工后,水可直達田間,灌區用水將實現自流,替代以前黃河沿岸的8座提灌站,改善0.8萬公頃的耕地、果林、防護林的灌溉。同時新增灌溉面積0.56萬公頃,包括撂荒地復墾、新增地和旱變水地,屆時貴德縣的5鄉鎮87個行政村80358人口和80%的耕地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