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竣工驗收大會舉行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自2005年啟動以來,累計完成投資85.39億元。與2004年相比,黃河、長江、瀾滄江三大河流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為三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是9月12日記者從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竣工驗收大會上了解到的。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是我省生態建設領域的一號工程,是支撐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工程歷時10年,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據介紹,一期工程實施的10年,三江源地區水資源總量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林草生態系統水資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黃河源頭再現“千湖美景”。與2004年相比,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為三江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與2004年相比,草原植被蓋度平均增加11.6%,產草量提高30%。森林覆蓋率由2004年的3.2%提高到4.8%,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雪豹、白唇鹿、藏野驢、野牦牛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素有“雪域精靈”之稱的藏羚羊,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植物種群和魚類等水生生物的多樣性也得到有效保護。
另外,通過實施易地搬遷、發展生態畜牧業、旅游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等措施,農牧民收入顯著增加,2015年三江源地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65元,年均增長12.4%。目前,隨著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綠色發展等一批強牧惠牧富民政策的落實,牧民群眾從傳統的游牧方式開始向定居半定居轉變,由單一的靠天養畜向建設養畜轉變,由粗放畜牧業生產向生態畜牧業轉變,促進農牧民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進一步增進藏區各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