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建立河湟地區皮影戲共同保護合作機制
記者從省文化新聞出版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了解到,為保護和傳承河湟皮影,青海省建立河湟地區皮影戲共同保護合作機制,16支民間皮影戲團隊有了資金和政策支持。
青海省文化新聞出版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鄧福林介紹,河湟皮影戲在青海流傳約有200多年的歷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隨著現代化建設和老藝人相繼辭世等因素的影響,我省皮影藝術逐步走向滑坡,演出團隊大量減少,從事皮影藝術的民間藝人也越來越少。
為保護非遺文化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擴大非遺的傳承面,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協調建立了河湟皮影戲的聯合保護機制,聯合保護機制的建立,使青海省皮影戲的保護區域由大通縣延伸到湟中、湟源、互助、平安、門源等地,這些地區皮影隊也被納入保護范圍,每年還有資金支持。
大通縣文化館館長裴銀平說,目前,大通、平安、湟中、湟源、互助、門源的16支皮影劇團被納入到合作保護機制中,2014年起,河湟皮影戲開始享有中央專項補助資金,這些資金主要用于皮影劇團的道具更新、設備置購和下鄉演出等方面。項目保護單位大通縣文化館與五縣文化館簽訂《皮影戲聯合保護協議》,建立皮影戲聯合保護機制,不僅有利于我省皮影戲的整體性保護,而且也能擴大皮影戲影響力,有助于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