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報告深讀:曬一曬青海十二五取得的新成績
生產總值實現第二個千億跨越,是“十一五”末的1.67倍;
高速化公路突破3000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突破1萬公里,總里程達到7.56萬公里;
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1.07個百分點,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
……
一個個數字中,看到了青海省“十二五”取得的新成績。
過去五年,是青海省改革發展史上艱難輝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五年來,宏觀環境錯綜復雜,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青海省牢牢把握“奮力打造三區、全面建成小康”的戰略任務,緊緊抓住有利機遇,積極應對風險挑戰,攻堅克難,砥礪前行,開創了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集中體現在躍上了“四個新臺階”,實現了“三個新突破”。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
全省主要發展指標實現大幅增長。生產總值實現第二個千億跨越,是“十一五”末的1.67倍,年均增長10.8%;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600美元,與全國相對差距縮小4.7個百分點。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4倍,公共財政支出翻了一番。
固定資產投資相繼跨越兩個千億元大關,累計達到1.2萬億元,是“十一五”的3.6倍。
農牧業增加值連續7年增長5%以上,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3.5%。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一萬元,服務業增加值超過千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躍上新臺階
公路:高速化公路突破3000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突破1萬公里,總里程達到7.56萬公里,基本實現市州通高速、區縣通二級路、鄉鎮和村通硬化路。
鐵路:蘭新二線和西寧火車新站建成投運,青海省進入全國高鐵網,青藏線實現大提速,格敦鐵路青海段基本建成,格庫鐵路開工建設,錫鐵山至北霍布遜地方鐵路建成運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386公里。
空中走廊:西寧機場二期、德令哈、花土溝機場建成,果洛機場校飛,初步形成“一主六輔”民用機場格局。
水利:全省人民翹首以盼的引大濟湟工程實現跨流域調水,蓄集峽水利樞紐等工程開工建設,四大灌區改造加快推進,新增供水能力6億立方米,東西部開源節流、南北部保護修復的治水格局初步形成。
能源:新增發電裝機872萬千瓦,總規模達到2165萬千瓦,清潔能源比重達到79%,特別是太陽能、風能發電快速崛起,裝機容量突破600萬千瓦,成為全國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青藏、青新聯網、西格輸變電相繼建成,青南網外六縣聯網工程開工建設。
信息:寬帶青海、4G網絡全面推進,寬帶網絡實現鄉鎮全覆蓋,高原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建成。基礎設施重大突破,大大提升了青海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生態文明建設躍上新臺階
生態保護:三江源一期工程圓滿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實施,增草增綠增水成效顯著,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祁連山生態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有序推進,青海湖水域面積為15年來最大,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1.07個百分點,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
節能環保:“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和“家園美化”行動扎實推進,基本實現縣縣有污水處理廠,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持續改善,湟水河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3%,還全省人民一條清澈母親河的承諾取得重大進展。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整體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產價值核算等取得顯著進展,生態補償、草原保護補獎等政策有效落實。我們在鞏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打造堅固而豐沛的“中華水塔”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臺階
財政累計投入民生資金由“十一五”的1493億元增加到4649億元,增長2.1倍,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就業增收:新增城鎮就業29萬人,是前五年的1.6倍,高校畢業生年均就業率達到87.4%,城鎮登記失業率平均控制在3.4%以內,累計轉移農牧區勞動力563萬人次,實現了更充分就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2%,是增長較快的時期,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5%,接近翻番。
貧困人口: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95億元,是上個五年的3.3倍,貧困發生率由33.6%下降到13.2%。全省百萬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目標。
社保體系:五大保險參保率均達98%以上,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和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11年增長,達到291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醫保籌資標準分別統籌提高到125元和550元,均居全國前列。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提高到30張。
教育事業:1+9+3教育經費保障和異地辦學獎補機制不斷完善,中小學校安工程和標準化建設全面完成,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0.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93%目標。異地辦學規模擴大,新建三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填補了我省綜合性高職院校的空白,中職教育就業率達到95%以上。青海大學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青海師大新校區建設全面實施,青海民族大學博士生培養實現零的突破,高等教育進入提升發展新階段。
文化事業:文化建設“八大工程”全面推進,青海大劇院和省體育中心建成使用,省級三館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省到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覆蓋率提高到95%,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群眾文化體育生活日益豐富。
醫療保障:新增醫療衛生機構457家、衛生技術人員1萬多人、床位數1.2萬張,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有力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費用由10元增加到45元,醫療衛生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住房改善:建設城鎮各類保障性住房44.4萬戶,人均住房面積33平方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百萬人口圓了安居夢。50.2萬戶農牧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9.2平方米,房屋質量和抗震性能大幅提升。11.3萬戶游牧民實現定居,藏區縣城全部實現供暖。
農牧區生活:飲水安全、生活用電、客運班車、普惠金融、郵政服務等實現全覆蓋,162.4萬群眾喝上潔凈水,65萬無電人口用上可靠電,群眾生產生活更加方便。民生保障正在向普惠型、質量型轉變,各族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
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十大特色農牧業產業帶基本形成,河湟流域特色農牧業百里長廊形成規模,糧食產量連續八年穩定在百萬噸,特色作物種植比重達到85%,全膜覆蓋等新技術廣泛運用,“菜籃子”工程成效顯著,蔬菜生產自給率提高到73.5%,牧區畜棚入戶覆蓋率達到51.3%。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建成全國重要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冷水魚網箱養殖基地。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牧業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水平明顯提高。
工業轉型升級:十大特色工業建設成效顯著,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由3.4%提高到6.2%,輕、重工業比由7.9:92.1調整為16.4:83.6。新增油氣儲量2.8億噸,千萬噸級油田建設力度加大。淘汰落后產能208萬噸,電解鋁產能就地轉化率達到80%。三大園區要素集聚、規模生產和支撐作用顯著增強,15個重大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循環工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達到60%以上,資源轉換取得重大進展。
服務業發展:旅游業實現跨越發展,旅游人數和總收入累計達到9095萬人次、824.5億元,分別是上個五年的1.8倍和3.15倍。金融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9%,成為支柱產業。城鄉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建成運營,新型商業模式和交易手段快速興起,健康養老、信息消費發展迅速,新的增長動能加快形成。
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取得新突破
區域發展:東部城市群加速崛起,“一核一帶一圈”空間布局加快形成,成為蘭西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全省發展的先導區。西寧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百公里繞城高速環線建成并免費通行,“外環內網”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海東核心片區建設全面推進,產業園區發展取得明顯突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初具規模,資源綜合開發、產業耦合發展步伐加快。環湖地區生態旅游、現代生態畜牧業成效顯著,青南地區生態保護與發展和諧共進。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生動格局。
城鄉統籌:海東撤地建市,玉樹撤縣設市,城市建設進入布局優化、多點支撐的新階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五年新增城鎮戶籍人口超百萬,城鎮化率達到50.3%,全省一半人口過上城鎮生活。啟動實施“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全省32個城鎮、近1500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藏區發展:累計完成投資4380億元,是“十一五”的3.8倍,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相繼建成。支持果洛加快發展,實施青甘川交界地區平安與振興工程,玉樹災后重建目標全面實現,成為全國藏區的標志性新城。五年來,青海藏區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
三大“國字號”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具有青海特點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率先建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取得階段性成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大病保險、先住院后結算等服務覆蓋全省。
簡政放權與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順利進行,累計取消和調整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96項,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取消和停征省級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省和市州“兩個清單”全面建立,成為保留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大力推進“先照后證”,提前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極大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全省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8.9萬戶,增加近1倍。
農牧區綜合改革:集體林權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土地草場規范流轉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供銷社綜合改革、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創新等試點深入開展。
財稅改革:出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建立全口徑政府預算管理體系,加大政府基金調入公共預算力度,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營改增”改革積極推進,企業減負面達到90%以上。
投融資改革: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發展新型金融業態,引進7家股份制銀行,金融支撐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修訂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建立PPP項目庫。同時,國資國企、價格改革和教育、文化、社會治理等領域改革同步跟進,改革紅利不斷釋放。
開放帶動戰略:與絲路沿線國家建立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新機制,“朋友圈”不斷擴大。加快推進大通關建設,西寧國際航空口岸投入運營,開辟4條國際和地區航線,西寧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萬人次,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全面建成。環湖賽、青洽會、清食展、藏毯展等重大經貿文化活動國際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433億元,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9.9%,均比“十一五”翻一番。對口援青全面推進,經濟、技術、智力等援助與合作成效顯著。 (文字整理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