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十二五 喜迎兩會特稿:治青理政的偉大實踐
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一三一”的總體要求——實現“一個同步”、奮力建設“三區”、打造“一個高地”。
這是省委堅持中央要求與地方實際相結合,繼承與發展相統一的實踐結果,是治青理政的最新方略、思路和舉措。
回望“十二五”風雨兼程路,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青海堅持好拓展好,省委提出了一系列事關青海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扎實推進、感人肺腑。
務實、求索,治青理政方略日臻完善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
飛速變化的時代,不斷提出各種新問題。省委以非凡的智慧,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敏銳地把握這些時代問題并及時作出科學回答。
2012年5月,省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的“三區”戰略,找到了一條在生態脆弱、資源富集、欠發達和多民族聚居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2013年6月,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青海省委關于在全省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和《青海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實施綱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活動在全省深入開展。
2013年末,省委十二屆五次全體會議確定了“堅持正確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打造‘三區’、建設全面小康”的戰略任務,青海有了更加明確的奮斗方向。
2014年7月召開的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部署了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工作,審議通過了《中共青海省委關于加強“三基”建設提升執政水平的意見》,明確了“三基”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方法步驟。
省委十二屆七次、八次全會以生態文明理念為主線,審議通過了《中共青海省委關于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實施意見》,研判了新常態下青海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會議關于加快整體脫貧步伐的決議》,明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表、路線圖。
2015年11月召開的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了“一三一”總體要求,即實現一個同步——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建設“三區”——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和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打造一個“高地”——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鑄就青海精神高地。
回望滴水穿石般的堅持,靜水流深似的求索,不難發現,省委不斷深化省情認識、全面總結發展經驗、準確謀劃發展定位、推進改革發展穩定、豐富人民群眾生活,治青理政方略日臻完善、切合省情。
遵循、實干,沿著既定方略一路奮進
美好的藍圖,終究要靠實干來描繪;幸福的愿景,終究要靠實干來實現。
沿著治青理政方略,我們一路奮進。
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從及時召開經濟形勢分析大會、市場主體發展大會,到出臺工業穩增長新10條舉措,再到出臺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穩定增長25條措施,開展萬名干部入企服務活動……五年間,經濟發展呈現出穩中向好態勢。
確立了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實現了“一江清水向東流”——從正式實施《青海主體功能區規劃》到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從圓滿完成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到扎實推進祁連山、青海湖流域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五年間,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鏗鏘步伐。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基本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優勢的產業體系——從積極推進農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到加快重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從降低資源類行業比重到推動第三產業發展……五年間,邁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堅實腳步。
高舉“兩個共同”旗幟,“三個離不開”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從召開全省民族工作會議到實施“平安與振興工程”,從著力提高漢族和少數民族基層干部的雙語水平到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五年間,民族團結之花燦爛綻放。
弘揚優良作風,打造了青海精神高地——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頒布《青海省公民道德規范(試行)》到樹立廉福章、尕布龍等一批典型人物……五年間,一座座精神的豐碑矗立在雪域高原。
循著治青理政方略,無論世事怎樣紛繁復雜,我們始終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無論改革多么困難重重,我們始終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可以說,正是由于全省上下以治青理政方略為遵循,一錘一錘敲,一顆一顆釘,青海這艘“高原之舟”才能涉過激流,闖過險灘,劈波斬浪,高歌向前。
貫徹、落實,治青理政方略落地生根
市(州)、縣、鄉各級政府,是治青理政方略的直接執行者。
“三區”戰略提出之后,海東市工業園區圍繞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小微企業進行產業布局,在發揮特色產業優勢的同時,加強信息技術的利用,在農業發展中注入循環經濟理念,借助農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抓住2013年9月榮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地、市、盟)試點的契機,在全州上下及時動員部署,制定印發了《海北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的意見和10個配套文件,確定“一年強基礎、兩年創示范、五年再提升”的目標,全力以赴推進示范州創建工作,在理念創新、路徑探索、完善措施、創新載體等方面,努力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提供可借鑒復制的經驗和路徑。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的指引下,海南州提出了“打造三江源區綠色產業集聚發展橋頭堡”的戰略目標任務,并圍繞這一目標實施現代生態農牧業、清潔能源、文化旅游三大主導產業;實施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工程、生態畜牧業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太陽能光伏新型清潔能源開發基地建設和文化旅游綜合示范區等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叫停了黃河貴德72公里段梯級電站、共和鐵合金廠、龍羊峽碳化硅廠、大河壩地區梯級電站開發等違背科學發展的項目。
重建之后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全面啟動社區黨建工作,強化基層工作力度,在“三基”建設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玉樹路徑”。
……
治青理政方略,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開展工作的基本遵循。
為民、務實,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回望來路,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數字,標注了為民、務實的理念。
西寧市東川工業園區,青海金陽光特種鋼材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工人賀連壽驕傲地說:“我們的產品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項目中我們公司提供了6000多噸的精軋螺紋鋼筋及錨具,這是我們產品在家門口的貢獻”。
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吉邁鎮,索南才仁正在給小轎車換輪胎。雖然忙得一身汗,臉上卻始終掛著笑容:“以前我只會放牧,哪兒想過學手藝啊。到縣城后,我參加了技工培訓,現在一個月能賺3000多塊錢呢。”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岳峰村,67歲的王有邦大爺看著自己的小孫子,臉上笑開了花:“鄉里新建了幼兒園,小孫子上課的時候又是學畫畫,又是學唱歌。老師還帶著小孩子做手工、玩游戲呢!”
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多林鎮石頭灘村,村民劉占龍看著剛拿到手的養老保險證明,高興地說:“過去,村干部除了處理村里的大事小事,還要忙活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尤其在農忙季節,我們要辦事還得滿村找人。現在好多了,村里天天有干部定點坐班,非常方便,讓我們省了不少心。”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繡案前的藏族姑娘賽措卓瑪心中無比敞亮:“只要認真、用心地把藏繡這項技藝學好學精,以后就能夠吃上‘文化飯’了,收入也能多出不少。”
……
毋庸置疑,2011年到2015年,在治青理政方略的指引下,我省綜合經濟實力躍上了一個大臺階,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社會和諧穩定局面不斷鞏固發展。這五年,是青海歷史上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各族人民得實惠最多的五年。
回顧過去,我們從歷史充滿變數的發展中,尋找必須遵循的規律,從時代充滿挑戰的拷問中,沿著既定的目標前行。
從2015年到2016年,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時代大幕承接之后,讓我們繼續堅持并不斷發展完善業已證明是正確的治青理政方略,以奮發有為的勇氣和魄力,從容應對風險和挑戰,開啟完成“一三一”總體要求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