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寧夏召開職稱評審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會,深入推進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職稱、唯獎項職稱評價傾向,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近年來,寧夏持續推進職稱評審制度改革,調整優化職稱評審系列,增設快遞工程、網信安全、技術經理人等8個評審專業,將原來未設置正高級的職稱系列全部設置到正高級,打通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修訂完善45個系列(專業)職稱評價標準,對經濟社會做出突出貢獻人員開辟“特殊通道”,對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開辟“綠色通道”,成為吸引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手段。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人員職稱申報渠道,打破戶籍、身份、檔案等限制,創新性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45名“田秀才”獲得農民職稱。全面推行基層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2200名基層人員定向評審職稱。出臺職稱評審操作規程,推行職稱評審信息化建設,構建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監管體系,增強了人才獲得感。
“本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業績、貢獻為評價導向,著力破除‘四唯’傾向,著重解決評價標準簡單量化、‘一刀切’等問題,構建更加科學規范有效的職稱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人才評價的‘指揮棒’‘風向標’作用。”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改革堅持分類評價,充分發揮職稱評審正向激勵作用,樹立不唯職稱看業績、不唯學歷看能力、不唯獎項看貢獻、論文不作硬杠杠的評價導向,不拘一格評價人才。
寧夏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分類建立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構建更加科學規范有效的職稱評價體系;根據不同行業領域特點,綜合運用考試、面談、評審、考評結合、業績述職等多種評價方式,避免簡單用論文、獎項數量、工作年限和學歷層級判定評審結果。向高等院校、三甲醫院、科研院所、新聞傳媒集團、大型骨干企業等用人單位直接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由用人單位自設標準、自主評審。按照政治過硬、專業過硬、有學術道德等標準,遴選吸納專業領域有理論基礎、有實踐經驗的專家,邀請非公企業和外省區的專家,參與職稱評審,避免外行評內行,不斷提高職稱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針對性。
對教師系列職稱評審,以教學滿意度作為評價要素,側重檢驗教師的講課能力;對科研人才職稱評審,加大科研成果及轉化應用的評審比重,重點考察科研能力;對臨床醫務人員職稱評審,重點考察其解決疑難雜癥和臨床手術能力;對基層鄉鎮社區醫務人員,更側重評價保障基層群眾健康保健和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對確實需要通過論文、科研來衡量專業技術水平的崗位,不盲目追求數量,更注重質量。(記者馬照剛)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