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11月14日電(常瑞芳)3個小時車程趕往廣河縣,抓獲4名偷盜案犯罪嫌疑人,突審一天一夜,隔天下午再將犯罪嫌疑人押解回看守所……連續兩天兩夜的不眠不休,終于放倒了在刑偵一線工作了二十年的馬保閑。
馬保閑是蘭州市公安局紅古分局刑事偵查大隊副大隊長。
“其實查案子那幾天老馬已經有些癥狀了,時常胸口發悶,但是案子辦得急,就沒顧上,連軸轉了幾十個小時,再加上他本來就有高血壓,就突發腦梗了……”馬隊長多年來的老搭檔、刑事偵查大隊教導員瞿創業回憶說,醫院下了6份病危通知書,重癥監護室住了4天,馬保閑才脫離危險。
如今已經出院一個多月,但是語言不流利、視力下降和難以執筆的后遺癥還在困擾著他。“我急啊,家里也待不住,就想去看看有沒有什么著急的案子,但是大家關心我,不讓我老往隊里跑,叫我在家安心養病。為了能盡快恢復,回去上班,現在愛人也陪著我四處求醫。”剛從西安看病回來的馬保閑說。
自1999年6月參加工作以來,加班熬夜就是馬保閑工作的日常狀態。多年來他參與破獲殺人、搶劫、強奸、販毒、詐騙等刑事案件1300余起,經濟案件130余起,抓獲并移送起訴犯罪嫌疑人400多名,追回人民群眾財產損失700余萬元,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加班熬夜是馬保閑工作的常態。(常瑞芳 攝影)
“我當時的直覺就是他了!”
紅古區是蘭州市的遠郊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治安環境復雜。2011年11月19日,紅古分局接到一起失蹤案件,涉及一名年輕女性及其駕駛的出租車。憑借十幾年的刑偵經驗和直覺,馬保閑猜測這不是一起簡單的失蹤案。后來由嫌疑人親屬收到的一條短信判斷,嫌疑人很可能就在北京,馬保閑當即申請趕赴北京調查。
“嫌疑人從未申報過戶籍,也沒有留下過任何照片,當時發短信的手機只能確定在北京,卻無法定位出具體位置,而且我們也不能斷定嫌疑人會一直停留在北京……雖然有很大的困難和壓力,我還是想去試一試!”馬保閑和北京市公安局技偵部門的同事們在北京城巡查了幾天幾夜,才在一所保安培訓學校定位到持有該手機號碼的機主,進而詢問出嫌疑人確實借用過該手機,最終在一所大學食堂找到了已經改名換姓的嫌疑人。
“站在食堂門口,遠遠就能感覺出來嫌疑人粗魯的語言和肢體動作,我當時的直覺就是他了!等他前腳邁出食堂,我們就上前一把按住,喝出他的真實姓名,他才愣住了……”馬保閑說后來經過審問確認了其搶劫殺人的犯罪事實。
“去北京只是抱著一絲希望,猶如大海撈針,純屬碰運氣,再加上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北京市公安局的同事們工作也非常繁忙,如果沒有馬隊長的苦苦堅持,這個案子很可能就拖下來了。”與馬保閑共事7年的同事邊發國很感慨。
“不漏掉任何一處細節,不放過任何一條線索!”
長久以來,馬保閑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敬業精神深深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同事。
對2008年開始參加刑警工作的梁偉來說,馬保閑不僅是他職業生涯的領路人,生死之交的戰友,更是“可以把后背交給對方”的兄弟。
“剛入行的時候,什么也不懂,學校學的都是些理論知識,遇到案子根本不知道從哪兒下手,馬隊總是特別耐心地給我們分析案情,理清線索脈絡。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人就是馬隊,因為他總是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線索。”
2010年的一起殺人案陷入瓶頸期,找不到線索時,馬保閑耐住性子,四五天時間不分晝夜,親自排查了100多個攝像頭,才發現了嫌疑車輛,使案子有了進展。
2014年夏天為了破獲一起系列偷盜案,馬保閑帶著梁偉喬裝成拾荒者一個多星期,梁偉回憶說:“那段時間一有空,我們就到南區那一片收垃圾,暗中觀察,一個下雨天的晚上,我們發現一處下水井蓋被挪動,從下面探出一個人頭,這才發現了嫌疑人的行蹤。”
談到查案的秘訣,馬保閑謙虛地說:“其實根本沒有什么秘訣,我就是一個想法,不漏掉任何一處細節,不放過任何一條線索,堅持住不放棄!”
2007年紅古一連發生了30多起偷盜電桿的案件,查了十幾天也沒有實質進展,后來是馬保閑在上班途中看到一架廢品車上的銅絲,就著收廢品這條線索,順藤摸瓜,最終抓獲了嫌疑人。
再多的“驚心動魄”都變成了“平淡無奇”
在馬保閑眼里,那些輕車熟路的工作,那些面對嫌疑人出于本能的反應,卻常常使家人擔驚受怕。
1999年剛參加工作,馬保閑被分配到川區刑警中隊,負責農村刑事案件。當時沒有高速,只有路況也不是很好的國道,過往的貨運車輛由于速度較慢經常被扒車盜竊,大到摩托車、電視機,小到面粉、洗衣粉,什么東西都丟。
2000年夏天,馬保閑和同事半夜追捕一伙偷盜輪胎的嫌疑犯,“那會兒我還年輕,身體比較健壯,跑得相對快一點,一路追著嫌疑犯到了山旁邊的一條水渠,眼看著他‘嗵’的一聲跳下去,我就啥也管不了了,只能跟著跳下去……”雖然水渠只有五六米寬,但跳下去卻深不見底,師父見狀忙喊他回來,但箭已發出,水性不好的馬保閑還是硬撐著連刨帶蹬到了對岸,繼續起身追捕,最終將嫌疑犯抓獲。
這是馬保閑工作以來的第一次“拼命”,自此再多的“驚心動魄”在他那里都變成了“平淡無奇”。“那會我們剛談戀愛,我印象特別深,那條水溝離地也有個三四米,他后來滿腿的淤青……還有一次抓捕行動我就在現場,嫌疑犯是個女的,手里的兇器差一點點就割到他的脖子,還好一名小同志從窗戶里跳出來,踢倒了嫌疑犯。”同在紅古分局從事公益性崗位的妻子羅玉蘭說。

從警二十年來,馬保閑獲得的各種榮譽獎勵。(常瑞芳 攝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馬保閑對于工作的執著和努力贏得了社會各界與領導同事們的認可。從警二十年來,馬保閑榮立個人三等功五次,被蘭州市公安系統評為先進個人七次,2015年榮獲紅古區“勞動模范”稱號,當然這些成績背后少不了家人的默默支持。
“二十年,從未感到厭倦和疲乏”
馬保閑父親長期患有高血壓,母親患有腦梗。作為家中獨子,他卻因為工作繁忙,照顧老人孩子的重擔壓在了妻子身上,“家里的事很少讓他操心,也指望不上他,說沒有怨言是假的,但是自從我在分局工作后也就慢慢理解了,覺得他也挺不容易的。”羅玉蘭說。
談到讀高三的兒子馬不凡,羅玉蘭感觸良多:“兒子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哭著回來問我,為什么爸爸從來不接送他,原來同學們說他沒爸爸,我就給老馬下了‘死命令’,明天你必須去學校接兒子回家!這才解除了同學們對兒子的誤會。”
雖然交談不多,但馬保閑對待工作的認真和堅持卻深深影響著孩子,從小要強不服輸,對待學習更是一絲不敢放松。在馬不凡的記憶里,父親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覺,“干警察真的太累了,不到50歲就一身的病……不過我現在也越來越能理解他了,能從事熱愛的職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追求的吧。”
明年6月,馬不凡將參加高考了。馬保閑說:“1998年警校畢業,我如愿以償進入了警察這個行業,實現了自己的刑警夢,一干就是二十年,從未感到厭倦和疲乏,反而越來越熱愛和放不下,希望我的孩子將來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肩負起屬于他的責任。”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