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羅井臺——一塊無垠的山臺地。午后陽光的照耀下,曖暖秋意中顯現出一派迷人的風光,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
在與其相鄰不遠的寶山臺上,千畝竹柳生產基地一種叫賓柳的植物在風中發出一種特殊的“音樂”,沁人心脾。
羅井臺、寶山臺,瓜果“互傍”;河灣臺、新莊臺,牛羊“歡笑”……一個個坪臺地,恰是紅古區地貌地形的特色!如今,無論是大通河畔,還是湟水河兩岸,47個坪臺地成了紅古區農業深度開發和生態嬗變的核心地帶。尤其是從今年開始,全區山臺地與川水地錯位發展、雙向突破的發展思路的落實,更讓坪臺開發成為紅古區經濟新常態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昔日“荒”臺地今朝主戰場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昔日作為蘭州“菜園子”的紅古川僅有的5萬畝的耕地已經不能滿足農業大發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紅古區區委、區政府審勢下,確定方向,就是在坪臺上做文章,再造一個紅古川。
近年來紅古區依托占補平衡項目,在山臺地上做文章,通過大力開發、利用山臺地,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經濟林木,先后建成了馬家臺、八虎臺、新莊臺等3個種養殖基地和金砂臺、羅金臺、平安臺等8個林草兼種、林瓜間種、林菜兼種、林下養殖經濟示范點,著重發展特禽養殖、生態畜牧業和循環農業,山臺地的開發利用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徑。截至目前,山臺地上苗木種植已達10000余畝,核桃種植27000余畝,林間種植3600余畝,總面積達9萬多畝,林業專業合作社累計達到37個。8月11日,驕陽似火、熱浪翻滾,記者登上紅古區寶山臺,一望無垠的小竹柳苗在陽光的照耀下隨著春風輕輕擺動,漫山遍野的綠色讓人心醉。“目前,我們已經投資5100萬元,完成了土地租賃,電網配套、上水管道鋪設等工作,現種植美國竹柳1300畝,賓柳260畝,洋姜500畝,辣椒400畝,試種黑枸杞40畝。”一見到記者,紅古區隆鑫農副產品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保國便熱情地介紹起寶山臺的建設情況來。據了解,寶山臺上種植的竹柳是制造紙巾、復印紙、宣紙等高檔紙的絕佳材料。種植的賓柳則被用來制造人民幣,一般情況下,竹柳3年即可見效,每棵價格在30——36元之間,賓柳則價格更高。在交談中,記者為老哈算了一筆賬,每棵竹柳樹苗成本2.7元,一畝種1000棵,按照最低價格計算,光是現在1300畝的竹柳3年下來,便可收入3900萬元,除去樹苗成本,凈賺3549萬元。算過賬后,哈保國又悄悄地對記者說,他從去年開始套種洋姜、辣椒一年可實現產值600萬元,為后續管理建設保證了資金投入。整個項目建成后,預計賓柳年均實現產值600萬元,竹柳年均實現產值1560萬元,還能帶動周邊富余勞動力近百人。
離開寶山臺,記者來到花莊鎮的寶山臺。在這個坪臺上,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樹苗,一棵棵充滿生機的小樹苗在冬天的寒風里輕輕搖曳,映襯著湛藍的天空和慵懶的白云,不時還有鳥鳴聲傳入耳中,儼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今年56歲的高世明師傅是花莊本地人,從項目開始他就一直在工地上干活。談起收入,他想了想說:“平均一天就是一百二三拾元錢,工作主要是種樹和給樹苗除草,一天還給些來回的坐車錢和中午的午飯錢。”像老高這樣長期在山臺地上干活的當地人就有20多個。“目前已經完成投資1800萬元,完成種植竹柳1300畝,每畝1000株,賓柳260畝,每畝1120株,配套種植洋姜500畝、辣椒700畝作為年度運轉資金保障。完成了上水工程更新改造,新安裝泵機2臺,延伸管線316米鋪設噴灌管道7650米,安裝噴灌設備847架,同時為改變區域環境,為后期生態旅游和生態觀光奠定基礎,完成坡地、荒地綠化11.5公頃。”
據了解,今年以來,紅古區投資2.2億元,高標準建設金砂臺、羅金臺生態農業示范園和區農業科技示范園3個大型“綠色莊園”,打造萬畝核桃、萬頭奶牛、萬頭生豬、萬只肉羊、萬只生態雞和千畝玫瑰、千畝竹柳、千畝特色苗木、千畝優質果品、千畝中藥材10大基地。同時,新定植了1000畝核桃,新建改1000畝造果園,新發展玫瑰、竹柳各1000畝,新建擴建規模養殖場20個以上。全區林果花卉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畜牧規模養殖達到60萬頭(只)。
昔日一個個光禿禿的山臺,如今成了當地群眾發家致富的主戰場。在羅金臺的脫毒馬鈴薯育種及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園區,記者見到了甘肅大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郭壽斌。據老郭介紹,羅金臺脫毒馬鈴薯育種及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園建設以生態開發為宗旨,以建設現代農業科技觀光示范園為目的,集蔬菜、花卉、種苗、瓜果等農作物優質高產栽培,種苗引進繁育,現代物流,農業技術示范、培訓、推廣、科普教育,農業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大型綠色生態農業科技生產園區。今年以來,架設大田滴灌2000畝,主干道路硬化3.35公里,田間道路整修25公里,土地平整和耕翻2000畝,修建備用道路3.5公里,種植核桃樹500畝,種植微型薯22000平方米,修建蓄水池2萬立方米,完成了低壓電路架設、辦公區和生活區綠化,完成了辦公區和宿舍的寬帶架設、炭晶電暖安裝。項目建成后,年產值有望達到1.5億元,可帶動周邊富余勞動力15000余人次。
做足“水”文章坪臺地生“金”
土地能有效發揮最大生產力,水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多年來,紅古區湟惠渠、谷豐渠、海石渠、窯街二渠流經全區,水利條件非常優越,水量充沛,自流灌溉渠灌溉面積達11萬畝,但僅限于河床地帶。隨著坪臺開發戰略的實施,如何讓47個坪臺地的11萬畝土地“喝”上充足的水?紅古區水務局早在多年前就超前規劃,針對山臺地開發工作,推行“噴灌、滴灌、管灌”技術,先后投入2300余萬元,大力推行山臺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近幾年努力,山臺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超過了3萬畝,總用水量不到1000萬方,并且已經實現了山臺地水利工程的全覆蓋。據了解,紅古區農業用水量一年達8000萬方,其中山臺地用水5000萬方,占總用水量的62.5%。針對山臺地灌溉用水量過高這一問題,紅古區水利局逐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今年投資1200萬,建成1萬畝臺地高效節水灌溉農田,通過高效節水農業的發展,充分挖掘紅古區農業潛能優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讓老百姓得到實惠。以馬家臺核桃種植為例,紅古區水務局工作人員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在旱地種植小麥,畝產最多不超過500斤,每斤小麥市場價在1元左右,而馬家臺的核桃每畝產值達10000余元,產值是旱地的整整20倍。”據了解,馬家臺以盛產的“旱砂瓜”口感好而聞名甘青兩省。近年來,紅古區農技專家經過積極探索,引導農民發展農作物套種,努力提高農作物的復種指數,讓一畝地發揮出雙倍、多倍效益,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經過多年的發展,馬家臺已經成為紅古區乃至全市著名的沙地核桃、沙地辣椒、旱砂瓜基地。過去,村民單一種植西瓜收益有限,而且易受到市場和天氣狀況影響。目前,該村大部分瓜農進行“立體”種植,在核桃樹間套種旱砂瓜,不僅核桃收入可觀,西瓜產量也明顯增加。該村村民馬全福套種了20畝,他細算了一筆賬:原來只種西瓜,一畝田年均只有3000元的收入。現在,每畝核桃還能多收1000元,核桃進入豐產期以后比原來單種效益能翻一番多。
47個坪臺地新增耕地11萬畝
紅古區作為資源枯竭型轉型發展城市,近年來一個個新型工作項目的落地為紅古跨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紅古園區、蘭州鋁廠、蘭青鐵路專線等項目的落地建設和海石灣主城區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全區約有2.3萬畝土地被占用,為確保全區耕地面積在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發展中不受影響,紅古區通過實施補平衡項目,啟動了坪臺地開發建設。據了解,紅古自東往西長約62公里的北坡山地前沿,有易開發臺地14個,紅古區按照“合理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在山臺地上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復墾以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8年來已累計爭取國家級投資項目1個,省級投資項目13個,開發整理規模3660.22公頃,新增耕地950.31公頃,總投資12282.9萬元,截至目前,全區已經開發完成47個山臺地。”紅古區國土資源局負責人稱,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把47個坪臺地有效利用起來,可以使紅古新增土地達11萬畝!
紅古區坪臺地開發作為新的增長極,將會使紅古農業現代化產業發展步入一個新天地,農民的錢袋子將越來越鼓,“再造一個紅古川”的夢想實現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