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以“麻辣”飲食著稱的各地有點懵圈:名不見經傳的“天水麻辣燙”突然火爆出圈、出盡風頭。不少網友輾轉多趟列車、不遠千里專程打卡甘肅天水,只為一嘗這道和川渝不一樣的新晉美食。
天水麻辣燙掀起了繼淄博燒烤、“爾濱”冰雪之后的新一波“潑天流量”。不少網友隔屏喊話,和當地文旅部門花式互動,為這個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破圈出彩出謀劃策、鼓勁加油。
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天水市,一如這道爆紅之前的麻辣燙,文脈深厚卻久藏深閨。當潑“天”富貴、如“水”流量重新賦予“天水”新的含義時,能否接住接穩(wěn)、如何接牢接久這波“富貴流量”,對深居西北內陸的天水市,既是個老話題,又是個新課題。

3月16日,在天水市秦州區(qū)的天水名優(yōu)小吃城一麻辣燙店,商家為游客加工麻辣燙。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一
天水麻辣燙突然破圈,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涮過天水麻辣燙的人都知道,土豆片和寬粉皮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和靈魂。你知道這兩樣食材出自哪里嗎?——“中國薯都”定西!定西天水一帶的砂黃土,最適宜馬鈴薯生長,出產的土豆沙脆相濟,手搟的土豆粉皮柔韌爽滑,是天水麻辣燙當仁不讓的“明星食材”。
隴中天水一帶,雨水少、光照足、溫差大,出產的調料口感好、品質佳。像甘谷辣椒,含油量高,辣而不尖;秦安花椒紅的像火、綠的像菜,麻味醇厚。這些作料,配上甘肅寧夏一帶出產的胡麻調味油,成就了天水麻辣燙的獨一無二——豐富的口感、獨特的風味和誘人的品相。
“前調是辣椒的香味,中間是菜的品味,尾調是麻的調味”,網友總結說,再加上那層“油潑辣子”的“紅油濾鏡”,就是天水麻辣燙最大的缺點——外地沒有。
網友說:“30元一大盆,這辣椒是不要錢嗎?”“拿著一百塊錢去天水吃美食,錢沒花一半,肚子就夠撐一天啦!”

3月16日,在天水市秦州區(qū)的天水名優(yōu)小吃城,游客排隊等待品嘗麻辣燙。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天水麻辣燙就是這樣,一直以高品質的狀態(tài)藏在深巷里,直到被這波流量喚醒,才給了世人一個驚艷。
不是特色,卻勝過特色;不借虛名,用真材實料,做最好的自己。這樣的“語出驚人”,是天水麻辣燙獨有的魅力。
二
饞翻全網的天水麻辣燙,持續(xù)占據各大社交平臺熱榜。旅游平臺數據顯示,前往天水尋味“麻辣燙”的網友數量陡增。天水火車站的人流,從日常約八千人猛增到約一萬二千人。
本地人調侃:“上次天水來這么多人,大概還是諸葛亮北伐收服姜維的時候!”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潑天富貴”,天水市動員調度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服務工作,拿出全部家底來“寵”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麻辣燙寶寶”。
天水市各家麻辣燙店面食客絡繹不絕,有家門店的大叔因人多忙到笑容消失;有老板娘從上午開工忙到晚上,十天瘦了八斤……
政府部門開通了麻辣燙公交專線;組織熱心市民結成車隊,迎接各方來客;提供“保姆式”接送服務;在麻辣燙店門前搭建雨棚長廊,提升接待能力;延長景區(qū)開放時間,甚至連夜刷墻掃街提升市容……

3月16日,在天水市秦州區(qū),游客乘坐免費的“天水麻辣燙志愿服務車”前往景區(qū)。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這些行動,是一個深居西北內陸的中小城市,對出彩破圈的熱切期待和接到流量的滿心歡喜,以及面對“潑天富貴”時的一絲不安。
畢竟,街可以臨時掃,墻可以突擊刷,但基礎設施、接待能力、形象展示等硬件和軟件,不太可能一夜之間大幅提升。能不能讓這波如水的“流量”,變成長久的“留量”,考驗著老城天水的智慧。
但是,無論如何,使出十八般武藝,掏出全部家底,不遺余力地去接這波流量,這種執(zhí)著與努力,是對待“流量機會”的正確態(tài)度。
三
天水面對的這波“潑天富貴”才剛剛開始。當地如何應對,很多人都在觀察。
有人說,面對這波流量,天水正在“抄作業(yè)”,比如抄哈爾濱開啟“全城寵客”模式,抄淄博開通消費專線;還有人說,模仿會丟掉自身的特色,變成千篇一律的“網紅臉”……
我們共情天水人的興奮,也理解天水人面對這些“風涼話”時的不安。我們想說的是,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會走路,對于自己尚不熟悉的“流量機會”,“拿來主義”的“抄作業(yè)”沒有什么不好,哪怕抄得還不到位,還有些牽強。
但是,你努力的樣子,就是最美的!這也是最重要的!

3月16日,游客前往天水市天水古城舉辦的“天水麻辣燙吃貨節(jié)”現場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天水迎接這波“潑天富貴”的表現,相信會隨著與廣大網民的良性互動得到改善,趨向完善。其實,多些鼓勵與期許,一起努力成就一座城市的夢想與美好,本身就是一種更好的滋味。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