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的“福州林”。新華社發(fā)
新華社蘭州3月12日電(記者崔翰超、李杰)春風襲人,撥弄枝頭新葉。
山巔還有些許積雪未消,郁郁蔥蔥的林木又比前幾日綠了幾分,林間不時可見橙色的身影穿梭。漫步于此的正是62歲的護林員李鋒。每天日頭從東邊那片葉子底下升起來,李鋒就和同事們提著饃饃翻山越嶺,巡視到日頭落到西邊的枝頭上。
“定西現(xiàn)在不僅有黃黃的土豆,還有綠綠的森林。”李鋒說這話時笑得很開心,他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鳳翔鎮(zhèn)李家岔村當?shù)厝耍依锸来鷦辙r(nóng),安土重遷。土生土長的李鋒沒咋出過遠門,從2017年開始就守著這一片“外地林子”——福州林。

李鋒在林間進行護林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杰 攝
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有三片來自外地的林子,一是2004年種下的金華林;二是2017年栽下的福州林;三是2021年植下的青島林。這三片林子來自于東西部的協(xié)作與交匯,承載著多地干部群眾間的情誼和對青山綠水生態(tài)文明的共同向往。
過去,這里的山頭僅有幾棵小樹立在光禿禿的山上,風沙是這里的“常客”。李鋒也不明白為啥要種樹,“幾代人都這么過來了,樹種起來也會被羊吃掉。”
今天,李鋒漫步于山野之中,在自己負責的區(qū)域內(nèi)巡查、進行森林防火工作的同時,感受著春風入懷、鳥語花香,不時能看到野兔、野雞在林間奔跑,吸入一口新鮮的空氣倍感精神,他明白了這片森林的意義,“在林子里走一圈都舒服。”
來自不同地方的小小的樹苗生根發(fā)芽,于同一片土地之上成長,長成高低不同的樹木,連在一起,為黃土地鋪上一條碧綠的“毯子”。
今日的青山,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
“這里干旱少雨,過去種植方法也不科學,樹苗成活率不高,最主要那時候當?shù)亓謽I(yè)工作缺少資源、資金。”安定區(qū)林草局黨組成員陳正斌1999年參加工作,這三片林子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陳正斌回憶,當時福州的林業(yè)技術人員前往安定區(qū)與當?shù)丶夹g人員多次實地調(diào)研,攻關技術難題,定下了“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澆大水”的種植思路,將樹種選擇為適宜當?shù)胤N植的側柏、油松、云杉等樹種,最終在福州幫扶資金的支持下栽種出一片片的混交林。
經(jīng)過這次和外地技術專家的交流學習,陳正斌意識到到過去“揮揮鏟子、挖挖土坑”粗放的植樹方式已經(jīng)跟不上發(fā)展的速度,事倍功半。
“植樹造林也是一項精密的科學工程,樹種選用、樹種搭配、林間距都將影響到成林情況。”陳正斌介紹,種植福州林的經(jīng)驗讓當?shù)亓謽I(yè)發(fā)展獲益匪淺,在青島與定西建立東西部協(xié)作結對幫扶關系之后,青島林的種植依然采用這種工作模式。
據(jù)介紹,截至目前,金華林累計完成生態(tài)林總面積50000畝;福州林累計完成生態(tài)林10894畝;青島林規(guī)劃面積1.2萬畝,已完成7500畝,項目仍在建設中。
綠色是生機也是希望。陳正斌說,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植樹造林能有效防控水土流失,同時也對水源涵養(yǎng)有重要意義。在多方努力下,如今,定西市森林覆蓋率達12.29%,森林蓄積量684萬立方米,“這幾片林子是我們東西部一起種的,這既是生態(tài)林,也是友誼林。”陳正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