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朝陽初升。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臨時安置點里,一排排搭建好的藍色帳篷排列有序,炊煙裊裊升起。
今年60歲的大河村村民馬仲明裹著厚厚的棉衣,碰上了同村的朋友,相互問候了震后的生活狀況,便結伴向安置點西邊的牛肉面發放點走去。

在安置點的帳篷里,馬仲明(左一)和同村村民正在吃面。新華社記者胡偉杰攝
“我習慣早上吃碗牛肉面,聽說這里今天會發牛肉面,我就趕過來了。”馬仲明說。
西北人愛吃面,甘肅人更愛牛肉面。有嚼勁的面條,搭配上鮮美的牛肉湯和肉塊、蘿卜,撒上香菜蒜苗,淋上一勺用辣椒碎和辣椒油做的辣子,這是甘肅人早餐的經典搭配。嚴寒的冬季,吃完一碗牛肉面后渾身發汗,身心俱暖。即使發生了地震,不少像馬仲明一樣的當地人依然念著牛肉面這份“心頭好”。
在發放點,不少村民早早排起了隊伍。
隊伍的正前方擺著一張桌子,鮮紅的辣子、嫩綠的香菜碎、微微冒著熱氣的牛肉塊被一一分裝在碗里,燒紅的煤爐上架著幾口大鍋,鍋中的湯汁“咕咚咕咚”冒著泡。
“這么冷的天,讓大家吃碗熱湯面,暖和舒服一點。”發放牛肉面的組織人馬班吉和同來的伙伴們一邊忙碌著,一邊熱情地對大家說。
今年31歲的馬班吉已在蘭州開了7家面館。地震第二天,他在新聞中看到家鄉遭遇地震,作為土生土長的臨夏人,那一地的磚塊瓦礫、裂開口子的墻壁揪痛了馬班吉的內心。擔心著鄉親們是否能夠吃上熱湯面,他毫不猶豫地關了2家面館,帶著分店店長、伙計等近30人,載上一箱箱面粉、煮熟的牛肉和其他食材,開車從蘭州趕了回來。

在大河村臨時安置點,馬班吉和伙計們為村民們分發牛肉面。新華社記者王聿昊攝
這次地震后,各部門通力合作,很快搶通了道路,恢復了供電。原本以為要很久才能進入災區的馬班吉,一路幾乎沒有碰到太多的阻礙,便跟著救援隊伍和物資支援的車隊進入了震區。
“我們是震后第二天晚上到的,當地的武警和消防戰士幫我們搭好帳篷后,我們就趕緊準備食材,一直忙到早上4點。”馬班吉說。
稍事休整,早上6點多,爐子燒起來,大鍋架起來,面餅和起來。不大的帳篷里,大家為即將到來的鄉親們忙碌著,滿是干勁。天色漆黑,冰冷嚴寒,帳篷里卻是一片火熱。
8點多,太陽升起,伴著暖洋洋的陽光,“頭鍋”開了。馬班吉的伙計嫻熟地舀起一碗面湯,撒下一把面條,牛肉塊、香菜碎,再加上一勺辣子,第一碗冒著熱氣和香氣的牛肉面遞到村民面前。
“我們準備了15000多份牛肉面,足夠發到晚上的。”馬班吉說。
熱氣騰騰的牛肉面,填飽了大家的胃口,也驅散了一夜的寒氣。
今年12歲的周毅豪排到了3碗牛肉面,抱著塑料碗趕緊回到帳篷,與家人圍坐在暖爐旁,大口吃著牛肉面,平時羞澀的他跟家人興奮地說:“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牛肉面!”
大災之下,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面,就能鼓舞人心。
“大家讓出一條隊伍,讓還要去工作的人先拿面,他們吃完了還要繼續工作。不要擁擠,咱們的面管夠。”馬班吉拿著擴音喇叭,安撫著排隊的村民。
“吃了面,喝了湯,渾身暖乎乎的,干活更有力氣了,恢復重建的信心更足了。”大河村村民陜玉清說,他已經開始在琢磨怎么重新把農家樂的生意搞起來。
沸騰的是湯面,升騰的是希望。
一輛輛裝滿物資的貨車開進安置點附近,將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資源源不斷送進來。由村民自發組建的志愿者放下手中的碗筷,奔向貨車卸貨,給大家發放物資。
吃完早飯的武警戰士、消防救援隊員列隊齊整、目光堅毅,正在聽從新的安排,著手今天的村民安置和倒塌房屋清理工作。
生活在繼續。有希望溫暖過冬,有信心重建家園。(記者葉昊鳴、王聿昊、多蕾、胡偉杰)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