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突發腎結石,疼痛難忍,猛地想起來曾在電視上看過的一個中醫電視節目。我立馬用筆尖狠狠刺激合谷穴,腹部漸漸不疼了。”韓國人樸容碩回憶起自己與中醫的緣分時說。
如今,樸容碩已在中國學習中醫12載,求學之路可謂“苦并快樂著”,但只要他想到,未來可以通過所學緩解患者痛苦,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樸容碩說,在韓國時,自己肝病癥狀較重,還患有腎結石。西醫治療雖有所緩解,但帶來的副作用讓他時感疲勞無力。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自救”經驗,他開始買書自學中醫,聽學術報告,在自己身上扎針治療。但他意識到,這不是長久之計。2010年樸容碩從韓國首爾來到中國,學習正宗的中醫。

要學中醫,先學漢語。樸容碩來到中國西部青海省西寧市,自費在青海民族大學進修漢語。憑借三年勤奮學習,他已能夠用流利的漢語與同學和朋友交流,成功“出師”。
2013年以來,作為中國中醫藥對外合作交流執行省份,甘肅省先后在烏克蘭、法國、新西蘭、匈牙利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立了岐黃中醫學院或中醫中心,推動中醫藥服務更多患者。
2015年,甘肅中醫藥大學招收學歷制留學生,樸容碩成為該校中西醫結合學院首批留學生,和中國大學生一起上課,攻讀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
甘肅省是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中藥材主產區,擁有眾多中醫名家。樸容碩認為,能夠在甘肅跟隨知名中醫和老師學習,他當中醫大夫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然而,中醫學習之路并不輕松。起初,學到穴位、藥材、病理等中醫專業術語時,他很難跟得上,雖然努力背過,但很快就忘記了。
為了盡快適應學習,他坐在教室第一排聽課,用錄音筆錄下上課內容,回來再復習。遇到不懂的中醫專業術語,便查字典,反復抄寫;學習針灸、推拿等技術時,他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為了分清楚中藥材,他買來放在宿舍觀察,記特征、做筆記,觀看中藥材知識相關視頻,加深印象。
“在學習的同時,我也通過中醫治好了自己的病。我嘗過病人的苦,理解病人的痛,因此我努力學習,希望自己有真本事幫助患者。”樸容碩告訴記者。
年復一年,樸容碩從本科至碩士,已整整堅持了七年。研究生期間,他主攻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專業。在他看來,中醫和西醫各有優勢,將兩者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會更好。

去年,他以高分通過了中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距離夢想更近了一步。明年,他將完成甘肅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習。
樸容碩說:“我今年已經40多歲了,在中國10多年了。我希望畢業后留在中國當一名中醫大夫,去缺大夫的基層工作,為更多人減輕痛苦。”(新華社 記者張文靜、程楠)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