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2024蘭州馬拉松將于5月26日上午7點30分在蘭州奧體中心鳴槍起跑。4月29日下午,“蘭州銀行杯”2024蘭州馬拉松新聞發布會暨品牌推介會在蘭州皇冠假日酒店舉行。蘭州市副市長楊平出席并致詞,蘭州市體育局局長郭德濤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24年蘭馬賽的主要信息。

“蘭州銀行杯”2024蘭州馬拉松啟動儀式。 賈笑云 攝
蘭州市副市長楊平致詞。 賈笑云 攝
蘭州市體育局局長郭德濤致詞。 賈笑云 攝
蘭州銀行行長蒲五斤致詞。 賈笑云 攝
新聞發布會主持人。 賈笑云 攝
2024蘭州馬拉松新聞發布會現場。 賈笑云 攝
沿用經典賽道優化半程線路
本次蘭馬將于5月26日上午7點30分在蘭州奧體中心鳴槍起跑,規模為4萬人,共設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健康跑和家庭跑四個項目,其中馬拉松2萬人,半程馬拉松6千人,健康跑和家庭跑1.4萬人。比賽將通過甘肅衛視及國內外媒體平臺進行全程轉播。線路規劃上,賽事繼續沿用經典的百里黃河風情賽道,同時對半程馬拉松賽道進行優化升級,將半程馬拉松項目終點設在了南濱河東路東段,進一步提升半程選手的參賽體驗感。
為堅持十年參加馬拉松的代表頒獎。 賈笑云 攝
堅持十年參加馬拉松的代表。 賈笑云 攝
2024蘭州馬拉松新聞發布會現場。 賈笑云 攝
20名外籍精英運動員參賽
據悉,本次賽事匯集了國內外眾多優秀選手參賽,發布會介紹,根據世界田聯金標賽事的最新規則和要求,本屆蘭馬組委會邀請了來自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的20名外籍精英運動員參賽,其中,男子組有1名世界田聯白金標運動員、4名金標運動員、4名精英標運動員、3名高水平選手(官方配速員);女子組有5名世界田聯金標運動員、3名精英標運動員。外籍高水平選手中有來自埃塞俄比亞的TsegayeGetachewTadese采加耶·格塔丘·塔德塞、AndualemBelayShiferaw安杜阿勒姆·貝萊、LemiDumechaBeyi萊米·杜梅查·貝伊等,和來自肯尼亞的JoelKemboiKimurer喬爾·肯博伊·基穆勒、LeonardLangat萊納德·蘭加特等;還有游培泉、高鵬、尹順金、桑吉東知、狄鋆、周波、廖順虎、王濤、黃菲、張景霞等中國籍著名選手。
嘉賓講話。 賈笑云 攝

組委會與贊助商簽約。 賈笑云 攝
系列活動講好蘭州故事
一場馬一座城,蘭州市民十年如一日的熱情吶喊,已經成為蘭馬最廣為人知的賽事特征。本屆蘭馬面向全社會公開招募“全民領嗨員”,以拉拉隊長的身份站上蘭馬賽道,為這場炙熱的蘭馬,盡情吶喊!
本屆蘭馬為深入推動體文旅融合發展,5月23日-5月26日,蘭州馬拉松博覽會上,將會把甘肅省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讀者》報刊亭、甘肅簡牘博物館“搬”到蘭馬現場,讓選手們在長跑蘭馬的同時,感受“交響絲路·如意甘肅”的獨特魅力。
此外,賽前三天的領物及蘭州馬拉松博覽會現場,還將打造全新升級的蘭馬之夜,設置民謠音樂、拉拉操等多種文化演出互動,以蘭馬為平臺,輸出蘭州城市文化,講好金城故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蘭馬便以黃河保護法的出臺為契機,首次發起了“黃河馬拉松系列賽”,經統計,2023年累計參賽選手有近7萬人。今年蘭馬計劃在蘭州、吳忠、鄭州、東營等沿黃四市舉辦黃河馬拉松系列賽,呼吁更多人通過奔跑的形式,共同見證黃河文化的傳承、弘揚和保護。
今年蘭馬開放了100個公益跑者名額,借賽事平臺打造蘭馬公益基金,將公益名額的報名費全部用于2024蘭馬公益項目,并攜手支付寶螞蟻森林共同發起“蘭馬碳中和”、“蘭馬公益林”兩項公益活動,與公益跑者們一同傳遞蘭馬愛的力量,共同助力低碳生活。

組委會與贊助商簽約。 賈笑云 攝
人文歷史融入本屆蘭馬
本屆馬拉松選手的參賽服為背心樣式,半程馬拉松及家庭跑、健康跑項目選手的參賽服為短袖樣式,參賽服整體選用“銅奔馬”的青銅綠為主色調。天馬快風神,服裝上印有銅奔馬形象與“蘭州”的字樣。
今年的完賽獎牌以敦煌壁畫“飛天”元素為靈感,以黃河古老灌溉工具——水車為主體,整體色彩均采用敦煌壁畫的色彩進行呼應。轉動獎牌,“飛天”起舞、黃河奔涌,颯爽蘭州也有清靈的浪漫基因。同時,獎牌中部使用了馬家窯的彩陶紋路,昭示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一筆一畫的傳承在新時代與馬拉松相聯結,燦爛珍貴的遠古文化在此刻“上新”,無論是作為獎牌還是擺件,都極具觀賞性。同時為健康跑和家庭跑的跑友們準備了帶有馬家窯彩陶紋路的徽章。
多彩甘肅,魅力蘭州。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扼守河西走廊咽喉入口,自古以來各種文明在這里碰撞、融合、發展,我們期待各地跑者在蘭州享受馬拉松盛宴的同時,也能領略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目前,2024蘭馬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組委會將繼續保持“金標”賽事品質,對照中國田協A1類賽事標準,嚴格做好競賽組織工作,以嶄新的姿態奮力開啟蘭馬“新十年”征程。(賈笑云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