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月5日電 題:王國良的綠水青山“變現(xiàn)”記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邢廣利 攝
新年伊始,王國良頂著寒風在村里走訪。“吉慶,今年收入咋樣?”“比去年少點,但比打工時賺得多。”
高吉慶家燒了暖氣,窗外寒風凜冽,屋內(nèi)暖意融融。兩人喝著八寶茶,不知不覺就聊了一個小時。2017年,高吉慶曾在他動員下開辦藏家樂,一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兩個兒子也從外地回到家里,幫忙經(jīng)營藏家樂。
村里像高吉慶這樣開辦藏家樂致富的人還有很多。看著茶杯里上下浮動的紅棗,王國良不禁想起這個村子的命運起伏。
王國良家住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這里背靠大山,洮河蜿蜒而過,山里森林茂密,形成了一個天然氧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博峪人早年也靠著大山里的木材早早過上了“萬元戶”的生活。
然而,濫伐木材讓博峪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迅速惡化。1997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博峪人放下了鋸子,紛紛去外面“討生活”.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蕭條而冷落。
“年輕人在外打工,一年只有收麥子才能回來住幾天。”王國良平時話不多,看著越來越破敗的村莊,他心里隱隱作痛。
怎么讓村子重新繁榮富足?王國良苦苦思索。
博峪村聯(lián)通大峪溝景區(qū),鄰近公路,平時過路游客很多。王國良的叔叔把自己家改造成藏家樂,短短時間收入頗豐。
王國良看了很是羨慕。他腦筋一轉(zhuǎn),想到如果村里家家戶戶都開辦藏家樂,既能致富,又能把人留在村里,豈不兩全其美。
2016年,王國良被選為博峪村村主任,他開始實施自己盤算已久的計劃。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當時博峪村不僅缺人氣,村容村貌更是“臟亂差”.
家家都是土坯房,早年的硬化路已變得坑坑洼洼,塵土飛揚,有的人家修建牛棚羊圈“占領(lǐng)”村道,窄處僅能通行一輛小車。
改造村子缺資金,是王國良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脫貧攻堅開始后,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全域無垃圾”助推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發(fā)展,并建設“生態(tài)文明小康村”.經(jīng)過王國良多次主動爭取,博峪村被列入了“小康村”建設項目,政府改造資金也補助到位。
接下來,就是動員群眾。村里人沒見過藏家樂,也沒多少人支持。王國良先從自家和村里黨員入手。開辦藏家樂,他們先上。讓地拆圈改造村貌,他們帶頭。
弟媳婦因為家里幾間棚圈被拆,還一度埋怨王國良。
這一切都被這個沉默不語的漢子一聲不吭地背負下來。因為他堅信,只要藏家樂開辦起來,錢進了群眾“腰包”,到時大家就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第一批藏家樂運行頭一年就盈利大賺,由于村里良好的基礎建設,游客們紛紛來此歇腳。
越來越多的村民找到王國良,表達了開辦藏家樂的意愿。王國良很高興,但是村民們普遍貧困,缺乏啟動資金。
這時,縣、鎮(zhèn)領(lǐng)導再次找到王國良,給他打氣。2019年,“信用村”在博峪村掛牌,村民可以用村集體信譽作抵押擔保,從縣里的農(nóng)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貸款5萬元至10萬元不等。
幾年里,博峪村藏家樂從10多家增加到75家,王國良成立藏家樂協(xié)會,統(tǒng)一管理菜品價格及餐廚環(huán)境衛(wèi)生。
如今,博峪村通過多年的生態(tài)保護,又恢復了綠水青山,人氣也越來越旺,群眾腰包越來越鼓。去年開始,博峪村開始打造集花海觀光、餐飲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村里開起了更高檔的康養(yǎng)森林酒店。博峪村的旅游業(yè)上了一個新臺階。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