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引發社會熱議,正確看待政策定位和實施意義,對有效推進政策路徑、發揮政策效能尤為重要。
“十四五”時期,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已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重點,生育政策調整對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5月30日,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一所幼兒園,家長與小朋友們一起進行親子趣味游戲王春攝/本刊
應對老齡化的“重拳實招”
“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受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影響,2021~2023年新增老年人口數量將小幅下降,但2024~2025年將快速上升。“十四五”期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人,明顯高于“十三五”時期年均增加800萬人的速度。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將由2020年的18.7%上升至2025年的20.55%左右。
同時,少子化日益成為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0~14歲人口規模和占總人口比重一直處于明顯下降趨勢。2010年,0~14歲人口占比下降至18%以下,此后一直到2019年均處在15%~18%的“嚴重少子化”區間。“十四五”時期,我國0~14歲人口規模將不斷下降,進一步推高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
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關鍵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優化人口結構的核心在于抓住“一老一小”兩端。
為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影響,在“十四五”開局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三孩生育政策,有助于提高出生人口規模,避免我國落入“超少子化”范圍,延緩并平滑快速老齡化進程。
出生人口增加將在未來扭轉勞動力人口下降的趨勢,緩解養老金失衡壓力,提高潛在增長率,增強社會活力,緩解因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口老齡化應對有效與否,將關系到人口結構勢能能否順利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動能,而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三孩生育政策,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組合拳的一記“重拳實招”。
配套支持政策“一體考慮”
人口發展呈現長周期趨勢特點,人口政策效應釋放需提前謀劃布局。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配套支持政策“一體考慮”,這是提前謀劃、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力支撐。
為有效應對少子化對我國人口可持續發展造成的深遠影響,我國不斷優化生育政策。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生育水平短期有所回升,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生育水平回升持續度難以長期維系。這主要由于生育率走勢的扭轉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生育政策對人口結構調節作用很難立竿見影。
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持續優化生育政策,鞏固既有政策效果,持續釋放生育意愿。生育政策的核心不在于鼓勵或刺激生育,而在于釋放家庭生育意愿,生育意愿的核心在于緩解家庭壓力,緩解壓力的核心又在于提升社會化服務的支撐能力。
當前,導致“不愿生、不敢生”的關鍵在于,養育和教育兩個環節中助力家庭的社會服務缺失。
一方面,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不足導致“生完沒人帶”。我國法定生育假期為6個月,目前0.5~3歲嬰幼兒主要靠祖輩照看,“老帶孫”模式對老年人健康條件、閑暇安排以及代際關系都造成較大壓力。從世界范圍來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約1/4的0~3歲嬰幼兒接受育幼服務,丹麥、冰島等國則超過了1/2,而我國0~3歲入托率僅有5%。
另一方面,教育投入較大,增加家庭撫育壓力。中投顧問研究顯示,我國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30.1%和總支出的35.1%。除了資金投入,家長帶孩子趕赴各類培訓機構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大,容易增加家庭負擔。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增強了生育支持政策的針對性和系統性。
實施托育賦能和教育減負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出生人口出現一波反彈回落,廣大家庭對嬰幼兒托育服務的需求日益凸顯。
從需求側看,國家衛健委開展的“城市家庭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城市中超過1/3的0~3歲幼兒家庭表示存在托育需求,其中沒有祖輩參與照料的家庭中需求更高,達到43.1%。從供給側看,2020年實際進入各類托育機構的嬰幼兒比例僅為4.1%,育幼服務供給總量短缺。
優化生育政策,應從“一增一減”兩個層面,完善相關配套舉措,提升社會化服務的支撐能力。
“十四五”時期,將加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為家庭賦能。
一是引導各類主體參與并提供普惠性服務,支持非營利性服務機構發展。推動有條件的用人單位以單獨或聯合相關單位共同舉辦的方式,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支持大型園區建設輻射區內員工的托育設施。
二是加大政策體系支撐,綜合運用規劃、土地、住房、財政、投資、融資、人才等支持政策,擴大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持續推動實施普惠養老托育專項行動,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引領作用,以投資換機制,引導地方政府制定支持性“政策包”,帶動企業提供普惠性“服務包”,建設一批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
“十四五”時期,保障義務教育公益性,切實為家庭教育減負。推動義務教育學校尤其是小學,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建立6點鐘放學制度。學校在課后統籌組織學生開展多樣性體育運動、興趣愛好、科學探索等在校活動,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實現孩子鍛煉體魄、培養愛好等多種育人目標,切實給家庭減負。保障義務教育公益屬性,原則上社會資本不得舉辦義務教育學校。推動教育培訓行業規范發展,規范培訓機構的準入資質、課程設計、安全防控、繳費管理等,杜絕違規辦學、不實宣傳、超綱教學等現象,保障孩子和家庭的基本權益。(李璐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