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丨惜水如金!中原春耕灌溉技術“不簡單”

尉氏縣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自動噴灌設施正在澆水。2月2日李新義攝
今年春旱時,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村民石長鎖用遙控器打開地里的自動噴灌機,不到一天時間就把自家的6畝小麥澆完了。
“現在真是太方便了,省時、省力、省水。”石長鎖說。
追溯到60多年前,為了能省水、省工,農民們也是想盡了辦法。1957年,河南洛陽偃師市東寺莊村村民創造了用皮球控水的節水灌溉方式,在當時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典型。
據介紹,1956年,東寺莊村人多地少,2000多口人只有1600多畝地,每口人平均不到一畝地,所以必須精耕細作。
“剛開始是用土修的水渠,它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被沖出缺口,跑水,得有人一直盯著;二是本身會向地下滲水,有損耗,還占用田地。當時村里會燒磚窯的人比較多,村干部們就商量著燒制一批陶管,鋪一個地下水道,這樣不占用耕地,還不跑水。每隔一段距離在地下水道上建一個出水口,放一個皮球閘門,放水時用一根木棍將皮球壓下,水就流出來;不用時把木棍取出,水流即斷。”想起當年村里的這項創造,79歲的呂少武到現在還引以為傲。
1957年,東寺莊村夏秋兩季糧食達到了畝產800多斤,獲得當年偃師市的糧食產量第一名,市里獎給村里一頭老黃牛。
1962年以后,隨著東寺莊村水井數量的增多,可以直接用管子接到地里澆水,皮球控水逐漸被淘汰。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實現了用拖拉機帶動水泵抽水澆地。
2000年以后,地里逐漸通了電,實現“刷卡澆地”,但這些都是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法,不夠節水。
如今節水的自動或半自動噴灌方式在農村逐漸增多。在沈家村的另一塊地里,伸縮式噴灌讓人眼前一亮,農民可以通過手機控制伸縮。這套水管埋藏在地下40厘米的地方,手機上一點開關,水管就鉆出地面,到達一定高度后,就開始噴水。
“這套系統的優勢是,它埋在地下,不影響犁地和施肥,比傳統漫灌式的灌溉方式節水65%左右。”維護該套系統的技術人員陳雷陽說。
石長鎖說,20世紀80年代,小麥畝產大概700斤左右,現在翻了一番,能達到1400斤。
據了解,沈家村的田地是尉氏縣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一部分,該示范區引進了固定式噴灌、伸縮式噴灌、半固定式噴灌、滴灌、微噴灌、絞盤機噴灌等6種先進灌溉技術,展示不同的灌溉效果,形成示范推廣效應,促進高效節水灌溉的全面應用。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國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農村部發布消息稱,2021年中國將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同時將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500萬畝。
尉氏縣張市鎮黨委書記婁士強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科技是農業的出路,“我們引進了5G智慧農業項目,把苗情、氣象、土壤墑情、蟲情等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把什么時候澆水、澆多少、怎么澆等信息明明白白地告訴群眾,引導農民科學灌溉。”(記者劉金輝)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