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葉圣陶杯”折射了什么?
近日,據媒體報道,有家長給孩子報名了一項“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培訓機構承諾“花萬元就可以買到北京賽區一、二等獎”,且“這個事情做了好幾年了”.調查發現,此“葉圣陶杯”的主辦方實為一家企業,2018年被真正獲得審批的賽事承辦方起訴,原因是“使用‘葉圣陶杯’全國中小學生新作文大賽的名稱涉嫌侵權”.
時隔三年,山寨版賽事再次復出。莫非識別它需要一雙火眼金睛?非也。正規賽事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全稱是“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參賽對象為高中生,全程不收取任何參賽費,更無各項收費培訓。反觀這次被曝光的假賽事,槽點滿滿,從報名費到培訓費,所有環節一切向“錢”看,家長們識破它并不難。
那么,部分家長為何還是被收了智商稅?其一是培訓機構的大肆宣傳:只要孩子在“葉圣陶杯”作文比賽中獲獎,就會在“小升初”的時候獲得加分項;其次是一線教師的“經驗之談”:有高校規定省級二等及以上的獲獎有競爭優勢;最后還有家長們的內心焦慮: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參加各式競賽,自己家的孩子不能落后。在內外部的教育壓力下,不少家長亂了陣腳,聽信了培訓機構忽悠。
升入重點學校、將來找份好工作,家長們“為孩子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問題是,盲目參加各類競賽真能幫到孩子嗎?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重視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盲目替孩子報名參加各類競賽的做法,只會抹殺掉他們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在教育部屢次強調“任何競賽獎項均不與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掛鉤”的背景下,參加這類競賽對升學已經毫無用處。
教育部門的三令五申之下,山寨“葉圣陶杯”仍大行其道,這既展現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尷尬現實,也折射出了家長的焦慮。如此看來,緩解教育焦慮有必要從規范各類競賽入手,而假“葉圣陶杯”首當其沖。(靜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