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月13日電 題:浙江:理“訴源”求善治
除了審理判決各類案件,近兩年來,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員額法官、訴服中心主任程煜峰和他的許多同事一樣,還要承擔不少訴前調解、司法確認等“審外工作”.不過在他看來,這些看似多出來的“任務”卻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減負”.
2020年9月,受疫情影響,10多家攤位經營戶和杭州市上城區鳳凰社區一家農貿市場發生了租賃糾紛,經營戶和市場對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損失等存在異議。
“如果這些糾紛都進入司法程序,就意味著有10多起合同糾紛演變為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程煜峰說。
數據顯示,浙江省從2007年開始已進入訴訟案件快速增長期。尤其是2015年立案登記制實施當年,浙江省法院收案數達到134.4萬件,同比上升16.1%,隨后幾年,案件一直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案件總量、法官人均辦案量居高不下。
2019年開始,為了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浙江省政法機關,相繼開始部署實施訴源治理工作。
在杭州,2019年11月,創新探索的“微法庭”開始全面設立。依托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移動微法院等已有平臺,在農村、社區原有場地集成功能搭建“微法庭”,讓法官“下沉”到社區、鄉村,為老百姓提供家門口的法律服務,源頭上參與社會治理。
程煜峰說,在這起市場租賃糾紛中,正是通過“微法庭”,法官得以提前介入主持3輪調解,最終10多戶經營戶和市場達成退租協議。“矛盾發現得越早,解決得越早,付出的成本就越低,也越有利于修復社會關系。”
虛假訴訟也是民商事案件“虛高”的一大頑疾,不僅加重司法負擔還嚴重影響公平正義。
“原來這類虛假訴訟案件只能依靠當事人申訴,現在通過大數據等技術運用,使我們能更好地發現問題。”紹興市上虞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章天恩說,通過紹興市檢察院開發的“民事裁判文書智慧監督系統”,該院前不久不僅成功糾正了61起虛假訴訟案件,還發現虛假訴訟背后涉黑團伙進行套路貸違法犯罪的線索。
章天恩說,通過打擊虛假訴訟,不僅處理了存量案件,更為虛假訴訟敲響警鐘。近兩年職業放貸人越來越少,相關訴訟也明顯下降。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打擊虛假訴訟法律監督、重點領域平安專項整治……通過黨委政法委牽頭,政法機關為主體,其他部門、社會組織等廣泛參與的訴源治理,2019年,浙江省法院新收各類案件同比下降4.6%;2020年,收案數降幅進一步擴大,全年新收各類案件156.5萬件,同比下降7.2%.
浙江省委政法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訴源治理不是刻意追求案件數量的下降,更不是有案不立,而是強調利用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化解矛盾糾紛,主動把訴源治理工作融入黨委政府領導的治理格局中,促進社會和諧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