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于明年5月1日正式實施。記者昨日探訪西城區新街口街道了解到,新街口街道已實現廚余垃圾分類收運全覆蓋,街道廚余垃圾分出率達到8%左右。
教師宿舍院垃圾分類走過23年
位于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的大乘巷教師宿舍院面積很小,僅有兩棟樓。走進小區五六米,就能看到被擦得很干凈的一組垃圾桶站,分為綠色廚余、灰色可回收和藍色其他垃圾三個桶。類似的垃圾桶站,小區內共有13組,平均間隔約五米。
大乘巷教師宿舍院是北京第一個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小區家委會主任、垃圾分類指導員崔湘文回憶,1996年,住在院里的退休教師們在宿舍院門口的小黑板上寫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小區垃圾分類歷史從此開始。
最初的垃圾分類很粗獷,小區買了3個大垃圾桶,貼上不同標志,分別投放可回收垃圾、塑料泡沫和廢舊金屬。2003年開始,院里的垃圾分類更加規范,分成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種。去年7月,院里引入了新的鐵皮分類垃圾桶,每類桶身上還印有所屬垃圾類別的圖案說明,直觀易懂。“垃圾桶干凈了,居民不厭煩,在分類投放過程中也就更認真。”崔湘文說。
大乘巷教師宿舍院的垃圾分類已經走過23年,從未間斷,如今小區430戶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100%,今年參與率超過了85%。在這背后,5名戴著綠色袖章的居民功不可沒。
將于明年5月1日施行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要求設立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指導、監督單位和個人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大乘巷教師宿舍院已經配備了5名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早晨7點到9點值班,主要負責把垃圾分類信息告訴居民,定期進行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并對居民投放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此外,小區內還有49名環保志愿者,也主動參與小區垃圾分類工作,他們中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上學的孩子。
指導員的影響融入到日常點滴之中。小區內早起上班的年輕人,經常一手拿著吃的,一手提著垃圾袋順道下樓投放。他們中有些分類不準確,指導員看到后,常會主動接過垃圾,為他們重新分類并投放。
“有的年輕人非常感動,越來越積極地做垃圾分類。”崔湘文說,從前他們每天要花兩個小時才能完成對各類垃圾桶的二次分揀,現在只需要40分鐘。
廚余垃圾袋二維碼可追溯投放源頭
為了鼓勵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大乘巷教師宿舍院設置了獎勵機制。去年開始,連續兩個月投放無差錯的,小區將會向他們發放獎品,包括垃圾袋、肥皂、牙膏等。居民每次正確投放垃圾可以積分,用于兌換生活用品。
大乘巷教師宿舍院還引入了智能垃圾桶,降低居民投放難度。智能垃圾桶分有毒有害、塑料、紙張、玻璃、金屬五大類,居民只要用小區發放的智能垃圾分類居民卡在桶站左側的屏幕上一刷,選擇投放類型,對應的垃圾桶就會自動開蓋,完成投放后還會自動積分。在智能垃圾桶站右側有一臺積分兌換物品柜,居民可以兌換其中的肥皂、牙膏、棉簽等生活用品。
每天居民分出的廚余垃圾量很大,怎么知道誰家做得好,誰家沒有分對?秘密藏在小區發放的廚余垃圾袋上。居民憑智能垃圾分類居民卡可以免費領取廚余垃圾袋,袋子上有一個二維碼,指導員只要一掃碼就能知道垃圾的源頭。對于初次不分類投放的居民,指導員會當面勸說,超過三次則登門拜訪。
居民完成源頭分類后,各類垃圾將被分別運往對應的處理設施。此前在解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時,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介紹,在分類運輸環節,要建綠色車隊,逐步統一車輛的外觀涂裝,易于群眾識別監督。
大乘巷教師宿舍院所在的新街口街道,各類垃圾的運輸由專門的單位負責。其中,樓房居住區產生的其他垃圾由物業和產權單位收運,平房區由區環衛負責。樓房區產生的廚余垃圾由第三方公司裕遠達公司負責運輸,平房區廚余垃圾由區環衛下屬公司清運。可回收垃圾由街道十余個回收站點負責收集。有毒有害垃圾由裕遠達公司運輸。
新街口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員李文瀟介紹,街道共有21個社區、99個小區,街道廚余垃圾分出率從2017年的6%上漲至今年的8%左右,如今新街口街道已實現廚余垃圾分類收運全覆蓋。(記者黃哲程)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