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660mo"></ul>
  • <fieldset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fieldset>
    
    
  • <strike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strike>
  • <fieldset id="660mo"></fieldset><ul id="660mo"></ul>
  • 特稿丨高伯龍:一束光芒

    時間:2019-09-12 23:19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軍報記者 點擊: 載入中...
      一束光芒
      
      ——追記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
      
      ■解放軍報記者王通化王握文張琳
      
      中國軍網記者孫偉帥
      
      △2001年,高伯龍正在進行科研工作。
      
      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兩只緊緊握著的手上。
      
      這是兩只普通而又蒼老的手。和許多老年人的手一樣,粗糙、布滿老年斑。
      
      這又是兩只極不普通的手。它們從20世紀70年代“握”到一起,就再也沒有松開。它們和更多雙手一起,開辟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陀螺研發道路。
      
      這兩只手的主人,一位是89歲的高伯龍,一位是82歲的丁金星。
      
      △2017年9月8日,高伯龍院士在病房堅持查閱資料。何書遠攝
      
      這是2017年夏季的一天。此刻,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倚靠在病床上,他無比惋惜地對丁金星說:“老丁,新型激光陀螺的研制,我怕是完不成了……”話未講完,他的眼眶里已噙滿淚水。
      
      丁金星也哽咽了,淚水順著臉頰無聲滑落。他沒有說話,只是更加有力地握住高伯龍院士的手。
      
      “這是我們相識近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落淚……”高伯龍院士去世兩年后,當時的情形依舊清晰地烙印在丁金星的腦海中。
      
      當年,他們意氣風發,戰斗在湘江之畔,創造了世界激光陀螺領域里的“中國精度”。
      
      如今,高伯龍院士已經離開。他那眼底的熱淚,仍留在“老搭檔”丁金星心中。那句“我怕是完不成了”,也成了高伯龍院士與畢生奮斗事業的訣別書。
      
      回望這位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的一生,高伯龍院士就像一束能量高度集中的光芒,照亮著激光陀螺自主創新的征程。
      
      ■光之魂:報國之志從未偏航
      
      “一個人的志愿和選擇
      
      應當符合國家的需要”
      
      陽光透過層層綠葉,將點點光斑灑在一座外觀極為普通的樓房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座樓是一個沉默的存在。
      
      這里,便是如今已名滿天下的激光陀螺實驗樓。它還有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代號——208教研室。
      
      這里,也是高伯龍院士奮斗了一輩子的“戰場”。有關他的一切,都可以從這座樓講起。
      
      20世紀60年代,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激光陀螺實驗裝置。激光陀螺,被稱為慣性導航系統的“心臟”,是飛機、艦船、導彈等精確定位和精準制導的核心部件。
      
      這一科研成果引發世界震動。那時,已過而立之年的高伯龍是哈軍工的一名物理教員。當時的他并不知道,10年之后,他將與這枚小小的“陀螺”共同高速旋轉,直到生命盡頭。
      
      “搞激光陀螺,對我來說是一次艱難的選擇。因為,你生活在高山上,必須學會爬山而不能想著去游泳。”多年后,高伯龍院士這樣描述自己的選擇,“一個人的志愿和選擇應當符合國家的需要”。
      
      把國家的需要當作自己的需要,把國家的選擇當作自己的選擇。這是高伯龍院士給出的人生答案。但回顧院士一生,激光陀螺并不是他答案中的唯一選項。
      
      少年時代,日寇入侵,神州板蕩。高伯龍輾轉三地,入讀8所學校才上完小學。一路顛沛流離,一路兵荒馬亂,高伯龍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他在給堂妹高長龍的信中寫道:“我現在雖然還沒有槍,但用拳頭也要把敵人打死。”
      
      △1961年,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作的高伯龍。
      
      深受父親的影響,熱愛數理的高伯龍發奮學習,立志以科學救國、強國,最終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不久,決心在理論物理領域干一番事業的高伯龍,迎面遇上大時代——剛剛成立的哈軍工急需教師骨干,一紙調令,高伯龍成了哈軍工的一名物理教師。
      
      彼時,高伯龍念念不忘的仍是理論物理研究。在哈軍工執教兩年后,他報考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并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
      
      得知情況后,哈軍工首任院長兼政委陳賡大將專門把高伯龍請到家里吃飯挽留。后來,高伯龍對自己的清華同窗楊士莪說:“陳賡院長請我到家里吃飯,我就知道走不了了。”
      
      從前半生魂牽夢繞的理論物理,到后半生傾力投入的應用物理,個人命運之河的偶然轉折,成就了一項科研事業的全新起點。
      
      △高伯龍教授在指導科研人員調試激光器。
      
      1970年,哈軍工遷往長沙,后來更名為國防科技大學。就在哈軍工南遷的第2年,科學家錢學森將兩張寫著激光陀螺大致技術原理的小紙片,鄭重地交給了他們。
      
      “高伯龍一來,局面馬上就不一樣了!”丁金星說起與高伯龍院士相識的場景,笑容滿面。
      
      茨威格說,在一個人的命運之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單看高伯龍的履歷,51歲晉升教授,69歲評院士,屬典型的大器晚成。但幸運的是,高伯龍遇見了激光陀螺事業,而中國的激光陀螺事業也遇見了高伯龍。
      
      從此,共和國激光陀螺科研事業拉開了光榮與夢想的幕布,開啟了艱難與輝煌的征程。
      
      ■光之旅:瞄準前沿加速追趕
      
      “我們起步已經晚了,
      
      如果現在不抓緊,啥時能趕得上”
      
      正如公眾對“激光陀螺”這個專業名詞的陌生,很多年里,高伯龍這個在專業領域內如雷貫耳的名字,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翻閱有關新聞檔案,各大媒體對高伯龍及其激光陀螺創新團隊的報道,集中在2014年。
      
      在當年的報道中,高伯龍率領的激光陀螺創新團隊第一次走進公眾視野。這一刻,距離激光陀螺開始研制已經過去整整43年;這一刻,團隊的靈魂人物高伯龍院士卻因積勞成疾住進了醫院。

      
      △1991年,高伯龍參加激光陀螺評議會。
      
      43年里,究竟發生了什么?如今回過頭來看,團隊中的科研人員都說: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張斌在1991年保送就讀高伯龍的碩士研究生。第一次來到這間由食堂改成的實驗室時,他著實驚呆了:在這間放滿了陳舊實驗設備的“小作坊”里,竟然還放著油鹽醬醋……
      
      后來,張斌明白了:“為了節省時間,老師經常在實驗室里下面條。這些調料根本不是救急用的,而是實驗室常備??!”

      
      △1991年,高伯龍指導博士生工作。
      
      “自主設計”4個字背后蘊含的艱辛,或許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方能體會。激光器檢測要求在封閉、潔凈的環境中進行,沒有空調,不能用電扇,高伯龍和同事們在密不透風的“大悶罐”里,通宵達旦做測試……
      
      一次,高伯龍連續做了十幾個小時試驗,回到家中腳腫得連襪子都脫不下來。愛人曾遂珍看了心疼得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為啥就不能悠著點干?”高伯龍笑笑說:“我們起步已經晚了,如果現在不抓緊,啥時能趕得上?”
      
      激光陀螺雖小,卻集成了光、電、機、材料等諸多領域尖端技術。它不僅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作為這一領域的后來者,高伯龍和他的創新團隊一刻也沒有停下加速追趕的腳步。某種意義上,“追趕世界前沿”這一目標始終吸引著他們、伴隨著他們、考驗著他們。

      
      △1990年,高伯龍教授在進行科研工作。
      
      擺在高伯龍和團隊面前的挑戰,不僅是物質條件的艱苦。事實上,從起跑那一刻起,高伯龍便是廣受質疑的“少數派”。
      
      從“少數派”變成“技術權威”,這正是高伯龍傳奇故事中最為激動人心之處。
      
      1975年,在全國激光陀螺學術交流會上,高伯龍一鳴驚人——依照我國當時的工藝水平,必須采用四頻差動陀螺方案!此言一出,等于否定了國內的通行方案,一時四下嘩然。但高伯龍用扎實的理論和計算說服了眾多與會專家。
      
      次年,高伯龍寫出中國激光陀螺理論的奠基之作《環形激光講義》。直到今天,研究激光陀螺的人不學這本書,就不敢說“入了門”。
      
      攻關之路多險阻。1984年,實驗室樣機鑒定通過時,一陣“冷風”襲來:由于美國徹底放棄同類型激光陀螺研制,國內質疑聲再起:“國外有的你們不干,國外干不成的你們反而干。”
      
      “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并沒有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10年后,某型激光陀螺工程樣機通過鑒定,證明了高伯龍所言非虛。
      
      就在激光陀螺工程樣機鑒定順利通過的同時,一批號稱“檢測之王”的全內腔He-Ne綠光激光器問世,引起業內轟動。這也意味著中國在鍍膜的膜系設計和技術工藝水平上實現重大突破,成為繼美、德之后第3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2001年,高伯龍進行科研工作。
      
      加速追趕的成績,讓世界為之驚訝。捷報頻傳之際,高伯龍又盯上了新的高地——新型激光陀螺,并將目光投向激光陀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組建慣性導航系統。
      
      那時,國內已有多家單位開展此類研制,采用國際主流的慣性導航系統。這個系統到底行不行?高伯龍再次給出與眾不同的答案——必須給該系統加轉臺,否則無法滿足長時間、高精度的慣性導航需要。
      
      這個方案,又是一個無經驗借鑒的中國特色。在一場專為旋轉式慣性導航系統召開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大多對此持否定態度。
      
      這一幕,和1984年四頻差動激光陀螺的遇冷,何其相似!高伯龍的答案仍然是:埋頭繼續干,成功才能得到承認!
      
      在他的悉心指導下,2006年12月,國內首套使用新型激光陀螺的單軸旋轉式慣性導航系統面世。4年后,雙軸旋轉式慣性導航系統面世,精度國內第一。如今,旋轉式慣性導航系統已成為國內主流。
      
      ■光之焰:赤子情懷至真至純
      
      “穿著五塊錢的背心,
      
      干著上億元的大事”
      
      2014年,激光陀螺創新團隊走入公眾視野。電視里,高伯龍院士那幾秒鐘的鏡頭,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他穿著白背心,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腦屏幕,兩根彎曲的手指慢慢敲擊著鍵盤……
      
      有網友評論:“高伯龍院士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干著上億元的大事。”也有網友說:“這是真正的偉大。”
      
      △高伯龍生前穿戴的衣物。陳思攝
      
      如今,高伯龍院士去世兩年了。但校園里那個佝僂的背影,永遠印在很多人的心中——夏天,永遠都是一身老式作訓服,一雙黃膠底解放鞋;冬天,不是一件軍大衣,就是一件灰色羽絨服。
      
      后來高伯龍的學生張文才知道,這件灰色的羽絨服,導師已經穿了30多年。張文聽他總這樣說:“穿習慣了,再買新的浪費錢,浪費時間。”
      
      學生江文杰至今記得,1993年四頻差動激光陀螺工程樣機鑒定出現問題時,高伯龍跟他說的一番話:“我花了20年時間,花了國家那么多錢,搞成這樣,我是有罪的。”當時,導師前所未有的沉痛語氣讓他深受震動。
      
      多年后,早已是院士的高伯龍,在給中學畢業紀念冊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唯一能安慰的是,沒有做過虧心事,到底還干了一些事,對人民和社會能作交代,雖然還很不夠。”
      
      在外人眼中,高伯龍院士好像生活在真空里。但在子女眼中,這個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老頭,卻是位骨子里浪漫的父親。
      
      高伯龍的女兒至今記得這樣一個場景:“有一次我剛回家,就聽見電視里男主角跟女主角說了一句‘我愛你’。沒想到,我爸一扭頭對著我媽也說了一句‘我愛你’。”
      
      高伯龍住院期間,愛人為了陪護也住到醫院。女兒常??粗改赣眉埞P交流出神。她覺得,看到父母,就看到了愛的模樣。
      
      《高伯龍傳》中,高伯龍的摯友蕭枝葵曾回憶了這樣一個細節——
      
      “孩子生病的時候,他常常是懷里抱一個,背上背一個,來醫院找我看病。他很愛孩子,對孩子管教也很嚴……他鼓勵孩子好好讀書,不過多干涉,也沒有什么具體輔導,就是跟孩子聊聊天,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立。”
      
      張文的腦海里一直記著這樣一幅場景——
      
      高伯龍住院以后,他的同班同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夫婦到長沙來探望他。病房里,兩人聊起往事,竟一起唱起了當年的歌。唱完之后,楊士莪說:“可惜了,差一把手風琴。”高伯龍接著說:“可不是,還少一把口琴呢!”說完,兩人哈哈大笑。
      
      坐在一旁的張文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她“從沒想到教授還有這樣一面”。如今,再次想起這幅珍貴的畫面,張文又有了新的體會:“他們其實和年輕時的我們一樣,愛唱愛笑。說不定,他們年輕時,比現在的我們還要潮呢!”
      
      清晨,走在國防科技大學校園里,一張張青春面孔與我們擦肩而過。陽光下,年輕一代的臉上寫滿對未來的憧憬,一如48年前的高伯龍。
      
      入夜,激光陀螺實驗樓里,一盞盞燈亮了起來。燈光下,張文和同事們聚精會神地忙碌著,一如48年前的高伯龍……
      
      一束光可以照多遠?一束光可以傳遞多久?答案,或許就在清晨陽光下的一張張青春面孔里,就在入夜后實驗室亮起的一盞盞燈光里……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特稿:全面提升中希合作交流水平 推動金磚峰會取得豐碩成果—
  •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深度特稿】記者手記:尋找“精
  • 【獨家特稿】這一天,他握住老英雄的雙手
  •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深度特稿】蘭考張莊村:鄉村巨變的
  • 特稿:奏響友誼繽紛旋律繪制合作五彩華章
  • 特稿|天涯哨兵,你們的堅守,祖國不會忘記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91精品视频播放| 色一乱一伦一图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日韩影片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91精品国产免费入口|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国内精品91最新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人与狗精品AA毛片| 亚洲精品少妇30p|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久久99热国产这有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日韩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