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北網訊 織布機、紡線車、木犁、馬燈……一件件承載歷史的物品,折射出時代變遷,留存住鄉村記憶,訴說著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的發展軌跡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的歷程。地處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的隴中民俗館,涉及隴中人民千百年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濃縮了隴中的歷史。7月14日,記者慕名走進這個“時光隧道”,感受曾經的記憶。
推開民俗館的門,一盞手工紙糊的燈籠發出昏暗的光。出示身份證登記完后,民俗館的宋老師開始介紹起來。
隴中民俗館收藏展出隴中民俗展品2000余件,這些實物大多征集于定西市所轄六縣一區,包括生產加工工具、生活用品、娛樂活動器具等。分陶瓷容器、灶房用具、影視設備、加工工具、木質器具、民間口頭文學、閨房、客戶、車院、縣衙、紅色記憶等展區。
一座民俗館,承載了幾代人情感的歸屬。曾為人熟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歲月的變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前輩們不可磨滅的記憶和后輩人不曾知曉的遺憾。民俗館的建立能讓后人感受到歷史的變遷,體會到老一輩人生活和工作的艱辛。
參觀隴中民俗館可以發現,展館除了彰顯質樸的氣息之外,在一些細節處也展現了獨特的魅力。如本文提到的手工紙糊燈籠,那是隴中農村春節耍秧歌時孩子們的必備,用掃帚上竹子經火烤后造型做成龍骨,爾后在上邊糊上紙,還要在上邊繪上色彩鮮艷的圖案。“車子、手表、縫紉機,我們結婚的時候,要是有這三樣,那真是美得很!”一位參觀民俗館的老人感慨地說。“現在結婚住樓房,家電樣樣俱全,有的還有小汽車,生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隴中民俗館默默地立在內官營鎮繁華的街道旁,門內是隴中千百年來人民生活悄然落幕的回憶,門外是現代生活的車水馬龍,一扇門如一道分水嶺,將時代變遷一線分割。通訊員趙志剛宋曉紅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牛小亞文/圖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