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黨旗紅】
中越邊境見聞:苗家大媽脫貧記
【解說】楊正芬是云南省文山州一個邊境小村的村民。她從小沒上過學,經歷了丈夫意外去世,家境每況愈下的困境。在禍不單行的日子里,她選擇種植一種調味香料,草果,一人挑起撫養公公婆婆和兩個孩子的重擔,實現了脫貧致富。日前,記者在羅家坪村見到了這位脫貧能手。
【同期】云南省文山州金廠鎮羅家坪村村民楊正芬
草果一年就是五六千,賣一兩頭豬一年就是五六千,萬把塊錢,四個人的生活嘛,一年就是夠生活費,吃穿那些。
【解說】走進羅家坪村,能看到一條嶄新的進村路在村莊里逶迤而出。楊正芬的家位于進村路旁邊,是一個黃墻藍瓦的民房。在周圍綠植的映襯下,整個院子顯得寬敞整潔。楊正芬告訴記者,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在此之前,她曾經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時期。
【同期】云南省文山州金廠鎮羅家坪村村民楊正芬
我老公死的時候,小娃12歲,讀書嘛,讀書的時候一個星期兩塊錢,當時小娃開口要錢,我跟小娃說,我自己生活費都沒有了,沒有錢給你,那個時候就借錢給小娃讀書,買肥料,然后生活。過后,我想起來,自己的小娃還是很好的。
【解說】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正芬到親戚家做客,聽說馬關縣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草果之鄉”,草果在市場越來越走俏。回到家中,楊正芬結合村里雨霧潮濕、林木茂密的特點,開始在自家林地種植草果,收入從種莊稼時的每畝600多元漲到了2000多元。如今,楊正芬成為了當地有名的脫貧能手。楊正芬的家成為羅家坪村變化的一個縮影。如今的羅家坪村已經煥然一新,而在多年前,對于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當地村民來說,這還只是一個想象。
【同期】云南省文山州金廠鎮羅家坪黨總支書記熊光澤
從來沒有路的,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我們村支部就研究,一定要把這個路炸通,老百姓提出了,你們要是能把這個石山炸到里面,能把路干出來,我們殺牛給你們吃。我們利用了兩年的時間把這個路全部炸通。我們現在羅家坪村就是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村,要朝這個方向打造。
【解說】臨近采訪結束,羅家坪村的中央廣場上歌聲回蕩。空曠的廣場,一個木質長廊,與旁邊的綠樹叢相互映襯,勾勒出了一副新農村的畫卷。
記者周雨辰云南文山州報道
(責任編輯:蘇玉梅)